良知的拼音、解释、组词
良知的简介:
liáng zhī/zhì
①儒家指天赋的道德观念: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②良友;知己:赏心惟良知。
①儒家指天赋的道德观念: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②良友;知己:赏心惟良知。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与生俱来能判断是非善恶的智慧。【例】本著良知做事,才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1. 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 知交好友。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唐.罗隐〈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良知》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在这一思想中,“良知”指的是人内在固有的、纯然无妄的认识能力或判断力,它被认为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的直觉和道德意识。
“良知”的主要特点是:
- 先天性:即人们具有良知是不需后天学习得来的。
- 普遍性:每个人都有良知,它是共通的。
- 直接性:它是指向事物真相、是非善恶判断的直接认识能力。
根据这一理论,“良知”强调的是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应当遵循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王阳明认为,通过“致良知”的过程,人们可以恢复本心的清澈,并克服私欲对内心的遮蔽。
以下是五个使用《良知》概念造句的例子:
- 面对困难的选择时,他总是以自己的良知为指南,坚持走正道。
- 他的行为体现了真正的良知,即使在诱惑面前也不失本心。
- 良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道德尺度,应当被尊重和遵循。
-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个人的良知是非常重要的。
- 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