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表的简介:

sān biǎo
1.见"三表五饵"。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墨子对言论所提的三个标准,即本、原、用。《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三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出自战国时期的荀子,是其著作《非十二子》中提出的思想。在《荀子·非十二子》中有这样的表述:“以其所不知而求知之,则故终无有也;以无之谓知之,亦终无有也;不以其所知而求之,则亦终无有也。”这里,“三表”指的是:

  1. 亲知:亲知是指通过个人直接的感官经验获得的知识。这是最直观、最可靠的类型之一。
  2. 闻知:闻知是指通过听别人讲述或传授得到的知识,包括从他人那里获取的经验和信息。
  3. 说知:说知指的是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的知识。

造句:

  1.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依赖于间接的理论推测(闻知),而要结合实证数据(亲知)来形成结论,这就是荀子“三表法”的精髓。
  2. 小明在学习历史时,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说知与亲知相结合),对古代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 老师提醒学生,在做决策之前应先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并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这正是荀子“三表法”所倡导的方法论。
  4. 在司法审判中,法官需要同时参考目击证词(亲知)、案件证据(说知)以及法律条文(闻知),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5.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体系(闻知与说知),结合亲身经历和观察所得(亲知),进行综合考量。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biǎo

1 外部,外面,外貌:~面。外~。仪~。~象。~层。~皮。2 显示:~示。~态。~征。~达。~露。~演。~情。略~心意。3 中医指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汗。4 分类分项记录事物的文件:~册。~格。~报。调查~。5 计时间的器具,通常比钟小,可以带在身边:钟~。手~。怀~。6 计量某种量的器具:电~。7 标志,榜样:~率(shuài )。为(wéi )人师~。8 称呼父亲或祖父的姊妹、母亲或祖母的兄弟姊妹生的子女,用来表示亲属关系:~亲。~兄弟。9 测量的标尺:~尺。圭~(古代测日影的器具)。10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章。诸葛亮《出师~》。11 树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