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正的拼音、解释、组词

七正的简介:

qī zhèng
1.同"七政"。

  • AI解释

七正》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与黄帝内经、太初历法等密切相关。在传统上,《七正》指的是每年一年之中的七个关键日期,即:正月之正(孟春)、四月之正(孟夏)、七月之正(孟秋)、十月之正(孟冬)和另外三个特殊的日子:三伏日、夏至、冬至。这些日子被认为是一年中阴阳变化的关键节点。

详细解释:

  1. 正月之正:通常指农历二月初一,此时春分点在黄道上接近远日点附近。
  2. 四月之正:通常指农历五月十五日前后,夏至日左右。
  3. 七月之正:通常指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秋分日左右。
  4. 十月之正:通常指农历十一月初一前后,冬至日附近。
  5. 三伏日:中国传统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开始日。通常在夏至日后的一个月内选择最热的一段时间作为“头伏”,中伏根据当年具体情况决定,末伏则在立秋后数日确定。
  6. 夏至、冬至:分别是中国农历中的夏季和冬季的最长白昼或黑昼之日。

造句:

  1. 在《七正》历法中,正月之正不仅是农耕活动的重要时间点,也是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日期。
  2. 四月之正是夏天到来的关键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神仪式祈求丰收和庇护。
  3. 这一年的七月之正是个特别的日子,不仅因为它标志着孟秋的开始,还因为那天是中秋节的前夜。
  4. 在寒冷的十月之正,家家户户都要储备足够的食物过冬,并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敬意。
  5. 每年选择三伏日作为养生的重要节点,人们会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等方式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分词解释

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