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求疵的拼音、解释、组词

披毛求疵的简介:

pī máo qiú cī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吹毛求疵」。见「吹毛求疵」条。

2. 此处所列为「吹毛求疵」之典源,提供参考。 #《韩非子.大体》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1>,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2>;不逆3>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4>,不洗垢而察难知5>。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注解〕 (1) 法术:战国时代法家所谓「法」与「术」的合称,亦可统指法家的学术。法,指国家规定赏罚的律令。术,指君王统御臣下的方法、策略。 (2) 权衡:称量轻重的工具。比喻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权,秤锤。衡,秤杆。 (3) 逆:违背、不顺从。 (4) 疵:毛病、缺点。 (5) 洗垢察难知:洗净污垢后,再细察难知的痕迹。义犹「吹毛求疵」、「洗垢求瘢」。〔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慎子》逸文

3. 此处所列为「吹毛求疵」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韩非,战国时韩国的宗室公子,是当时先秦诸子学派里,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君王治理国家须结合法、术、势三者。《韩非子.大体》指出识大体的人,不会让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迷惑己心,也不会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劳神。韩非认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认为古时能执守大体的君王,用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用分明的赏罚来奖善惩恶,用客观的标准来评量事物的轻重大小;不违反天理,不伤害人性;也不在细微的地方刻意寻找缺点和毛病。后来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变成「吹毛求疵」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

实际上,“披毛求疵”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可能是您记错了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中出现的一个表达。通常情况下,这个成语或者词语并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和逻辑习惯。

但是,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测,可能是指在某个场合下,某些人试图通过“披上某种外衣”来寻找或强调某人的缺点或者不足。若要从现有成语中进行解释的话,“求疵”可以理解为刻意挑剔或无端找茬的意思;而“披毛”在这里可能是比喻性的用法,指的是一种掩饰、伪装的行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个类似于“披上某种外衣来求疵”的意思。例如:“有些人总是喜欢披上道德的外衣来挑别人的毛病。”

造句

  1. 小明总是在会议中假装关心大家的工作进度,其实是想借机挑剔别人的做法。
  2. 这家公司总爱披着环保的外套,实则在偷排废气废水,真是披毛求疵的行为。
  3. 王老师总是喜欢披着公正的外衣来评价学生,实际上是带着偏见在挑毛病。
  4. 他们公司经常披上慈善的外衣做些表面文章,实际上是在寻找更多的商业利益。
  5. 老张每次看到同事加班,都会披上关心的外套,实则是在找茬,看别人是否做得不够好。

分词解释

1 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2 穿戴:~挂。~甲。3 打开,散开:~襟。~阅。~露(发表,公布,表露)。所向~靡。4 劈开,裂开:竹竿~了。

máo

1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2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3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4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5 不是纯净的:~利。~重。6 行动急躁:~躁。7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8 小:~病。~孩子。~~雨。9 货币贬值:钱~了。10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11 姓。

qiú

1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2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3 需要:需~。供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