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捻子的简介:
niǎn/niē zǐ
1.亦称"捻军"。清代中叶后,在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河南等边境的农民反压迫武装。 2.亦称"捻儿"。用纸﹑纱等做成的条形或带状物。多作点燃或引火用。
1.亦称"捻军"。清代中叶后,在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河南等边境的农民反压迫武装。 2.亦称"捻儿"。用纸﹑纱等做成的条形或带状物。多作点燃或引火用。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搓紧成条的绳状物。如:「药捻子」、「纸捻子」。也称为「筒子」、「捻儿」。
2.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活动于北方的捻匪。参见「捻匪」条。
《捻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少见,但从语义推测和历史文献来看,它通常指的是制作火药时使用的引线。下面我们从词语定义、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并提供五个相关的例句。
解释
- 定义:捻子是指用来点燃火药或用于点火的细长纤维材料,多由棉线或其他易燃物制成。
- 用途:它常被用于引爆爆炸装置或是照明工具,在古代军事和现代一些特殊场景中都有使用。由于其易点燃的特点,在使用时必须小心谨慎。
例句
- 在那次秘密行动中,特工们携带了精心准备的火药捻子。
- 古代战争中,士兵们会将点燃的捻子插入炮弹内以引爆它。
- 工人们正在测试新型烟花装置时,确保了每一个捻子都经过严格检查。
- 为了安全起见,在点燃捻子之前,必须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品。
- 捻子虽然不起眼,但它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以上是对“捻子”一词的详细解释以及五个相关例句。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捻
niǎn,niē
1 用手指搓转(zhuàn ):~麻绳。2 搓成的条状物:灯~儿。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