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量等观的拼音、解释、组词

齐量等观的简介:

qí liàng děng guān
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同“等量齐观”。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等量齐观」。见「等量齐观」条。

2. 此处所列为「等量齐观」之典源,提供参考。 ※#清.况周颐1>《蕙风词话.卷三.刘仲尹参涪翁得法》2>元遗山3>为刘龙山仲尹4>譔5>小传云:「诗乐府俱有蕴藉6>,参涪翁7>而得法者也。」蒙8>则以谓学涪翁而意境稍变者也。尝以林木佳胜比之。涪翁信能郁苍耸秀,其不甚经意处,亦复老干枒杈,第无丑枝,斯其所以为涪翁耳。龙山苍秀,庶几近似。设令为枒杈,必不逮远甚。或带烟月而益韵,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9>等量齐观也。 〔注解〕 (1) 况周颐:字夔笙,号蕙风,著有《蕙风词话》一书。书中,他认为填词重在抒写性情襟抱,并以沉著浑厚的宋词为规范,偏重在气格和意境。书中并评论古人的词,兼及记事和考证。 (2) 典故或见于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 (3) 元遗山:元好问(西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秀容人。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 (4) 刘龙山仲尹:刘仲尹,字致君,号龙山,金盖州人,生卒年不详。能作诗。 (5) 譔:音ㄓㄨㄢˋ,著述。 (6) 蕴藉:含蓄不外露。 (7) 涪翁:黄庭坚(西元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涪,音ㄈㄨˊ。 (8) 蒙:无知者。此处为况周颐自谦之词。 (9) 乌可:怎可。〔参考资料〕 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王弇州之才,十倍李沧溟,当上与北地、信阳鼎立。若李沧溟者,诸体俱少完善,惟七绝差胜,祇堪与谢四溟之五律等量齐观。

3. 此处所列为「等量齐观」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等量齐观」的「等」、「齐」都有等同、相同的意思,所以这句成语就有一齐、同等看待的意思。清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三.刘仲尹参涪翁得法》中表明,他并不完全赞同元好问说刘仲尹诗学习黄庭坚而得法这个论点,以为只是学涪翁而意境稍变而已。文中就用了这句成语。况周颐认为刘氏虽然是学法于黄庭坚,但两人诗中的境界则大不相同。好比林木佳胜,黄庭坚的诗能够郁苍耸秀,即便不经意的地方,也像老干杈枒一样,没有一根丑枝。而刘仲尹的诗苍秀大概可以与黄庭坚相似,但在不经意处的杈枒,则不及庭坚远甚!这就好像两人同样写景,有一个添加了朦胧明月来增加韵味,补写了雨露而转具湿润的感受。对词的意境可以稍作改变,但怎么可以说两个人的作品不分上下,同等看待呢?

齐量等观》并非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者固定词组,从其字面来看,“齐”意为平等、相等;“量”是衡量、数量的意思;“等观”可以理解为同等看待或观察。根据这些信息推测,《齐量等观》可能是强调在评价事物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结合这一解释,我们可以进一步构建几个句子来表达这种思想:

  1. 对于每一个员工的贡献,我们都应进行《齐量等观》,客观地衡量他们的工作成果。
  2. 在这次项目评估中,我们团队承诺将采用一种《齐量等观》的方法来进行公正评分。
  3. 无论职位高低,《齐量等观》的精神都应该贯穿于公司的每一个决策过程中。
  4. 尽管他的起点比别人低很多,但我们仍应该以《齐量等观》的态度去看待他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5.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我们应当秉持着《齐量等观》,力求做到公正无私,避免偏袒。

需要注意的是,“齐量等观”并不是一个固定成语或俗语,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上造句旨在体现这一理念的精神和应用方式。

分词解释

qí,jì,zī,zhāi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4 全;完全:~全。人到~了。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liáng,liàng

1 用器物计算东西的多少或长短:用尺~布。用斗~米。车载斗~。~体温。2 估量:思~。打~。

děng

1 古代指顿齐竹简(书)。2 数量、程度相同,或地位一般高:相~。平~。~于。~同。~值。~量齐观。3 表示数量或程度的级别:~级。~次。~第。~而下之。4 特指台阶的级。5 种,类:这~事。6 表示同一辈份的多数人:我~。尔~。7 表示列举未尽,或用于列举煞尾:北京、上海~地。8 候,待:~候。~待。9 待到:~我写完。10 同“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