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经的拼音、解释、组词
骚经的简介:
sāo/sǎo jīng
1.指《离骚》。
1.指《离骚》。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王逸《楚辞章句》称〈离骚〉为离骚经,后遂称〈离骚〉为「骚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
关于《骚经》,可能您是指古代文学作品《楚辞·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汉代刘向等人将一些楚地民间诗歌整理编辑后,《离骚》被归入了“楚辞”这一类别,并且因为其重要的地位而常被称为《骚经》,尽管《骚经》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
详细解释
- 创作背景:《离骚》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离开朝廷后所作。作品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追求不辍的精神以及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
- 主题思想: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和隐喻,展现作者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思考,表达出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艺术特色:《离骚》以其丰富的情感描写、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著称。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段,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造句
- 这篇文章深受屈原《离骚》中忧国忧民情怀的影响。
- 古代文人常常将《离骚》作为诗歌创作的典范来学习和模仿。
- 在中国文学史上,《离骚》的地位犹如西方文学中的《荷马史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离骚》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屈原思想的重要资料。
- 学习《离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深远影响。
请注意,《骚经》并非一个正式的命名,在日常交流中更多使用的是“离骚”这一名称来指代这篇著名的作品。
分词解释
骚
sāo,sǎo
1 动乱,扰乱,不安定:~乱。~扰。~动。2 忧愁:“离~者,犹离忧也。”3 指中国屈原的《离骚》,后泛指诗文:~体。~人。~客。风~(❶指《诗经》和《离骚》,代指古代诗歌或文化;❷指妇女举止轻佻)。4 举止轻佻,作风下流:~货。5 同“ 臊 ”(sāo ㄙㄠ)。
经
jīng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10 缢死,上吊:自~。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12 古同“ 京 ”,数目。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