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的拼音、解释、组词

东林党的简介:

dōng lín dǎng
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形成的政治集团。1594年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得到一些士人响应,被称为“东林党”。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捕杀、迫害东林党,至1627年思宗即位才停止迫害。东林党与阉宦余党的斗争延续至明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宋杨时建东林书院于江苏无锡。明万历年间,顾宪成等人重修并与高攀龙辈讲学其中,每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士大夫多响应依附,遂有「东林党」之称。

东林党》是中国明末的一个政治派别,主要活动于16世纪至17世纪中期,以江南地区的士大夫为主。该词源于“东林书院”的学术群体,后来发展成为反对阉党的政治力量。“东林”之名起源于位于江苏苏州的东林书院,但其成员并不仅限于书院内的学生或教授,而是广纳了支持文官清廉、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精英。

详细解释:

东林党是明末以顾宪成为首的一批士大夫组成的道德政治团体。他们强调“清议”和“风宪”,主张恢复明朝初年的政治传统,反对当时权力腐败和阉党专政的局面。其成员大多出身于江南地区,如苏州、松江等地,他们在思想上崇尚儒家伦理,在行动上则致力于批判朝政的腐败现象。

东林党的活动最初是通过学术交流和道德评议的形式进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他们批评并反对那些被认为与皇权密切相关的宦官集团及其支持者,这一立场使他们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东林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追求,但其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并且最终未能有效抵制来自朝廷的强大压力。随着魏忠贤等人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林党的许多成员遭到迫害或流放,甚至被处决。

造句:

  1. 明末的东林党人为了维护清廉政治而不懈奋斗。
  2. 东林党看来,“风宪”是评判官员品德与能力的重要标准。
  3. 东林党的兴起标志着当时文官阶层对于权力腐败现象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4. 虽然东林党最终失败,但其追求公正、反对专权的精神却影响了后世无数士大夫。
  5. 对于历史上的东林党而言,“清议”不仅是对其成员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一种改善尝试。

分词解释

dōng

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3 请客出钱的人:作~。4 姓。

lín

1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➊山林小泽;➋喻丛集的处所)。2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3 姓。

dǎng

1 为了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团体:~派。~团。~委。~员。~章。~阀。~风。~纪。2 意见相合的人或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团体:~羽。朋~。死~。3 指亲族:父~。母~。妻~。4 古代地方组织,以五百家为一党。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