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官的拼音、解释、组词
外官的简介:
1.古指外朝卿大夫。 2.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3.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4.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外省的官吏。相对于京官而言。《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今外官多旷,并可以补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们外官看得一班京官都是穷鬼,老实说,八千银子谁看在眼里?」
2. 古代称九卿为「外官」。《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三国吴.韦昭.注:「九品,九卿。」
3. 捍卫边境的官。《汉书.卷六四下.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
《外官》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它主要指的是地方上的官员或者负责地方事务的官员。具体来说,“外”在这里是指与中央政府相对的地方区域或外地;“官”则是指担任各种职务的人。“外官”因此特指那些不在朝廷直接管理之下,而是分驻各地处理政务、行政事务的地方长官。
在古代中国,尤其在秦汉以后,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完善和加强,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行政体系。其中,由中央派遣或任命的地方官员被称为“外官”,他们负责处理当地的各种政务和具体事务。这类官员包括但不限于州牧、郡守等职位。
造句示例:
-
历史学家经常提到汉朝时期著名的外官张良,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要职,帮助巩固了皇帝的统治地位。
-
在唐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朝廷往往任命德高望重的老臣出任外官,以确保这些重要岗位不会被那些年轻而缺乏经验的新面孔占据。
-
宋代加强了对中央与地方官员之间的交流和监督机制,使得即使是担任外官的官员也不能轻易脱离中央政府的影响。
-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大大增强了对地方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对于负责不同区域的外官也制定了更为细致的选拔及考核标准。
-
明清两代对外官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问和道德修养,还要有实际治理能力与实践经验,才能被委以重任。
这些句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外官”这一概念,并结合了历史背景进行了生动描绘。希望这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
分词解释
wài
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3 指“外国”:~域。~宾。~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guān
1 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吏。~僚。~邸。~腔。~署。~厅。~爵。2 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办。~费。~方。~府。3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器~。五~。~能。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