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邯郸的拼音、解释、组词
学步邯郸的简介:
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邯郸学步」。见「邯郸学步」条。
2. 此处所列为「邯郸学步」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秋水》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闚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1>之学行于邯郸2>与?未得国能3>,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4>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注解〕 (1) 余子:弱龄未壮之子。犹今谓之年轻人、青少年。 (2) 邯郸:赵国首都。在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省接界处。 (3) 国能:一国之中最绝妙的技能。此指赵国人走路的美姿。 (4) 匍匐:音ㄆㄨˊ ㄈㄨˊ,手足伏地爬行。
3. 此处所列为「邯郸学步」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庄子.秋水》有一段战国时名家公孙龙和魏国公子魏牟的对话。公孙龙认为自己通达事理,博闻善辩。但当他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觉得困惑,无法理解,于是问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学识不足?魏牟则以为公孙龙像井底之蛙,见识浅薄,眼界狭小,所以无法通晓庄子言论玄妙之处。就算花工夫去学习,也只能学得皮毛。因此劝公孙龙别再试图理解,免得到了最后不但不能学得庄子的学问,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学问,就像战国时燕国有位年轻人,因为羡慕赵国首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所以前往学习。结果不但没学成邯郸人走路的美姿,连自己原来的步法都忘了,最后只有爬著回去。后来「邯郸学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1. 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参见「邯郸学步」条。晋.桓玄〈与释慧远书劝罢道〉:「今世道士,虽外毁仪容,而心过俗人,所谓道俗之际,可谓学步邯郸,匍匐而归。」《周书.卷四.十七.艺术传.赵文深传》:「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看来您可能是在引用一个错误或不常见的成语。“学步邯郸”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正确的说法可能是“学步邯郸(han dian)”,但这句话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对历史典故“学步邯郸”的误用或变体。根据史书记载,“学步邯郸”这一典故来源于《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
此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学习别人的步态而失去了自己原本的习惯和风格。在引申意义上,“学步邯郸”通常用来形容盲目模仿他人,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或失去原有的优势。
下面提供五个基于这个故事背景的造句示例:
- 他只是盲目地效仿别人的设计理念,结果新作出来的产品既没有旧款的独特之处,又缺乏创新元素,真是典型的“学步邯郸”。
- 学习时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不要一味模仿他人,“学步邯郸”,最终只能失去自我。
- 这个年轻人在学习书法时总是过分追求名家的笔法而忽略了自己原有的基础,结果就像“学步邯郸”一样,得不偿失。
- 他的演讲总是缺乏个性,因为总是在尝试模仿一些著名演说家的风格,结果成了典型的“学步邯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他人的经验而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学步邯郸”的后果可能就会出现。
请注意,在正式场合使用这类词语时,应确保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分词解释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bù
1 行走:~兵。~行(xíng )。徒~。信~。闲~。固~自封。望而却~。2 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追随:~韵。~其后尘。~武前贤。3 行走时两脚的距离:~伐。~测。寸~难行。4 事情进行的程序、阶段、程度:~骤。初~。5 中国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6 同“ 埠 ”,多用于地名。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