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梆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山西梆子的简介:
shān xī bāng zǐ
1.即晋剧。地方戏曲的腔调或剧种名。流行于山西中部地区。
1.即晋剧。地方戏曲的腔调或剧种名。流行于山西中部地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流行于大陆地区山西地方的剧种。由蒲剧派衍生而成。音调高亢,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晋剧」、「中路梆子」。
《山西梆子》,又称“晋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地方戏,属于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并传播到了内蒙古、河北等地。山西梆子的特点是声音高亢激越、韵味丰富,唱腔、念白与乐队伴奏都有其独特风格。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发展:山西梆子起源于明代,形成于清代,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 表演特点:
- 声音嘹亮、高亢激昂,是其显著特色之一。
- 舞台表演注重情感表达与身段动作的结合。
- 剧目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小品等多种题材。其中《三娘教子》《刘胡兰》等为经典之作。
- 艺术价值:山西梆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造句
- 这场演出的山西梆子剧目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 小明对家乡戏《山西梆子》十分喜爱,在家经常模仿着唱上几句。
- 在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中,还安排了原汁原味的山西梆子表演。
- 演员精彩的表演,将传统戏曲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独特的高亢音调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令人回味无穷。
-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特意加入了山西梆子元素,既展现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分词解释
山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西
xī
1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2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3 姓。
梆
bāng
1 〔~子〕a.打更用的响器;b.打击乐器,用于戏曲、乐曲伴奏;c.戏曲声腔之一,如“河北~~”。2 象声词,敲打木头的声音:~~~的敲门声。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