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道而驰的拼音、解释、组词
背道而驰的简介: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行为不合情理,做事违反正道。※#语或本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后用「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目标或理想完全相反。△「南辕北辙」
2. ※#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据《全唐文.卷六七四.白居易》引)1>宰相之耳,待天下之耳而后聪也;宰相之目,待天下之目而后明也;宰相之心识,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启发圣神也。然则下取天下耳目心识,上以为天子聪明神圣者,此宰相之本职也,而为匡辅缉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两耳听之,两目视之,一心思之,则朝廷之得失,岂尽知见乎?必不尽也,而况于天下之得失乎?宰相之耳目得聪明乎?必未也,而况于上以为天子聪明圣神乎?然则天下聪明心识,取之岂无其道耶?必有也,在乎知与不知,行与不行耳。噫!自开元2>以来,斯道寖3>衰,鲜能行者。自贞元4>以来,斯道寖微,鲜能知者。岂惟不知乎?不行乎?又将背古道而驰者也。何也?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颠为心;今则敏行逊言、全身远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为务,今则不接宾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开合为名,今则锁其第门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 (2) 开元:唐朝玄宗的年号(西元713∼741)。 (3) 寖:音ㄐ|ㄣˋ,通「浸」,渐渐。 (4) 贞元:唐朝德宗的年号(西元785∼805)。〔参考资料〕 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据《柳宗元集.卷二一》引)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其后燕文贞以著述之余,攻比兴而莫能极;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斯亦甚矣。
3. 白居易,字乐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宪宗元和年间,撰写《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献给当时宰相议论政事的奏状,其中写到:「自玄宗开元以来,宰相听取人民心声的德政已经渐渐衰微,很少人能够做到。从德宗贞元之后,这项美德更是衰微,连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时候的宰相言行举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颠覆的局势为己任,今日的宰相则是行事敏捷,言语谦恭,只求全身而退,远离灾祸。」后来「背道而驰」这句成语也许就是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彼此的目标或理想完全相反。
1. 实际进行的方向和想要到达的目的完全相反。【例】你当初立志要勤奋读书,而你现在却整天到处游荡,这不是背道而驰吗?
1. 朝著相反方向奔驰。常比喻所要到达的目标和实际进行的方向完全相反。如:「从台中到台北,车子应朝北开,你却上了往南车道,这不是背道而驰吗?」「想考上大学就该勤奋读书,而你现在却整天到处晃荡,这不是背道而驰吗?」
词语解析
背道而驰
- 释义: 比喻行动或目的完全相反,彼此相悖。
- 出处: 这一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记载:“两物相去千有余里,比形于天地,则大冯;比量于物则大詹。 Boyle 背道而驰,是吉凶之具。”这里的“背道而驰”被用来形容两人行动方向不同。
- 用法: 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两件事物或两个行为在目标、方向上完全相反,彼此冲突的情况。
造句
- 他的想法和大众的期望背道而驰,所以起初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 环保意识与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 这次公司的战略规划与之前的方向背道而驰,但经过多次讨论后终于统一了意见。
-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和他们保持一致,而不是背道而驰。
- 他的教育理念与当今主流教育观念背道而驰,因此被很多学校视为不合时宜。
分词解释
bèi,bēi
1 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脊。~包。~影。2 物体的后面或反面:~面。刀~。~后。~景。3 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光。人心向~。4 向相反的方向:~地性(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道而驰。5 避开,离开:~地。~井离乡。6 凭记忆读出:~书。~诵。~台词。7 违反:违~。~离。~信弃义。8 不顺:~运。~兴(xìng )。9 偏僻:~静。10 听觉不灵:耳~。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chí
1 车马等奔跑,快跑:~驱。~骋。风~电掣。2 向往:神~。心~神往。~念。~思。3 传播,传扬:~名。~誉。4 驱车马追逐:“齐师败绩,公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