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孔孟之道的简介:
kǒng mèng zhī dào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我国的思想正统。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清.朱彝尊.邹县重修亚圣孟子庙碑:「谕赵晋曰:『孔孟之道,卿幼学壮履。』」
1.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中国思想主流。《三国演义》第六○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清.朱彝尊〈邹县重修亚圣孟子庙碑〉:「谕赵晋曰:『孔孟之道,卿幼学壮履。』」
《孔孟之道》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体系。这个短语通常用来形容由孔子和孟子提出的道德、政治和社会理念的整体框架。
详细解释: 1.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作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仁”、“礼”的核心思想,并倡导了“德治”和“以德服人”的观点。他的学说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社会和谐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的理念。
《孔孟之道》不仅包括关于如何做人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还涉及到社会伦理、政治治理等广泛领域。它提倡尊重人伦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同时,强调个人责任、诚信、忠诚和公正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体系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仍然被许多人视为行为准则。
造句:
-
“《孔孟之道》所倡导的仁爱与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能够灵活运用《孔孟之道》,为人处世总能恰到好处。”
-
“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孔孟之道》中汲取灵感,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
“作为一名领导者,《孔孟之道》中的‘仁政’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
“学习《孔孟之道》,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还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和谐。”
分词解释
孔
kǒng
1 小洞,窟窿:~穴。~眼。~洞。~方兄(指钱,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恢谐含鄙意)。2 很:~急。~武有力。3 量词,用于窑洞:一~土窑。4 姓。
孟
mèng
1 兄弟姊妹排行最大的:~兄。~女(长女)。~孙。2 农历四季中月份在开头的(其它两个月依次为仲、季):~春(农历正月)。3 猛然不及思考,冒冒失失:~行。~浪。4 勉力:~晋(勉力求进)。5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