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的拼音、解释、组词
招隐的简介:
zhāo yǐn/yìn
1.征召隐居者出仕。《楚辞》有《招隐士》篇。南朝宋文帝为隐士雷次宗筑招隐馆于锺山。事见《宋书.隐逸传》。 2.招人归隐。晋左思﹑陆机皆有《招隐》诗。
1.征召隐居者出仕。《楚辞》有《招隐士》篇。南朝宋文帝为隐士雷次宗筑招隐馆于锺山。事见《宋书.隐逸传》。 2.招人归隐。晋左思﹑陆机皆有《招隐》诗。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征召隐居的人出仕。如《楚辞》有「招隐士」篇。唐.高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征求尽。」
2. 招人归隐。如晋左思、陆机有「招隐诗」。唐.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诗四首之一:「闻君招隐地,髣髴武陵春。」
《招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主要表达作者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它源自战国时期宋玉的作品《九辩》中的“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於胸臆”,到了东晋时期陶渊明进一步发扬了这种形式和主题,并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其中蕴含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具体来说,《招隐》通常包含以下特点: 1. 主题上侧重于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回归自然、远离世俗的渴望; 2. 风格上往往采用抒情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在结构上,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模拟或虚构与山林间的隐士对话。
以下是五个造句:
- 陶渊明曾写过一首《归去来兮辞》,其中就有一种强烈的“招隐”情感。
- 王维的山水诗中不乏《招隐》式的情感表达,寄寓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在古代文人的诗作里,《招隐》是一种常见主题,用来赞美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
- 杜甫在他的《春望》一诗中也流露出了一种“招隐”的思想倾向,反映了他在战乱中的心境变化。
- 从古至今,“招隐”这一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载体。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