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渡河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豕渡河的简介:

sān shǐ dù hé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三豕:应为“己亥”。同“三豕涉河”。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比喻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见三豕涉河条。汉˙蔡邕˙月令问答:盖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晋之史记,三豕渡河,文变之谬也。

1. 比喻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参见「三豕涉河」条。汉.蔡邕〈月令问答〉:「盖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晋之史记,三豕渡河,文变之谬也。」

关于“三豕渡河”的说法,实际上它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成语或典故,而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文字记录中的讹误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讽刺意味。

【出处】

三豕渡河”这一表述最初见于《庄子·天下》篇中,原文为:“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故语之所贵者,求其当而已矣。若引绳墨以测之,则失矣。昔者宋人有曹商者,三反命,而先王以为不便于民,故书之于竹帛之上。”此处,“三豕渡河”并非独立成语,而是后世文学作品中为了表达这一故事内容时所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比喻。

【解释】

这个故事用来说明在文字记录或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讹误问题。古人认为,如果有人反复传述一件事,而最终记录的文字与最初所说的内容完全不符,那么这不仅反映了记录者的疏忽或误解,也可能揭示了语言表达中固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造句】

  1. 在历史记载上,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事件都出现了“三豕渡河”的情况。
  2. 小张在转述会议纪要时可能因为粗心大意而出现“三豕渡河”般的错误。
  3. 为了防止“三豕渡河”的问题,我们需要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4. 考古学家通过分析出土文献,发现了许多历史上的“三豕渡河”现象。
  5. 在网络时代,“三豕渡河”的情况更加频繁地出现于各种信息传递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三豕渡河”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或故事背景,并不是一个直接可以用于日常对话的成语。不过,它可以用来形象化地描述文字记录或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误传现象。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1 横过水面:~船。~桥。~河。摆~。强~。远~重洋。2 由此到彼:~过难关。3 转手,移交:引~。4 过河的地方:~口。~头。

1 水道的通称:~道。~沟。~谷。~流。~滩。~沿。~鲜(供食用的新鲜河鱼、河虾等)。~港。~湾。~网。~运。内~。2 特指中国黄河:~套。~防。3 指“银河系”:天~。~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