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的拼音、解释、组词
七嘴八舌的简介:
形容人多口杂。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形容人多口杂,议论纷乱。※语或出明.冯惟敏〈仙桂引.想当年怕盘弄这条蛇〉曲。
2. ※明.冯惟敏〈仙桂引.想当年怕盘弄这条蛇〉曲(据《海浮山堂词稿.卷二》引)想当年怕盘弄这条蛇,笑往事都看成一梦蝶,觑行踪恰便似风中叶。好功名少了半截,早抽身省去巴竭。猛想起冷清清竹篱茅舍,翠巍巍1>青山绿野,静沉沉洞府岩穴。 静沉沉洞府岩穴,收拾起万绪千头1>,脱离了七嘴八舌。只俺这皓首南来,看了那黄河东去,急回头红日西斜。闹攘攘闲是非谁人待惹,急煎煎恶思量那会周折。不看眉睫,不下锹。俺如今还待要顺水推船,又只怕留不住下阪行车。 〔注解〕 (1) 巍巍:崇高雄伟的样子。 (2) 万绪千头:形容事情繁多,头绪纷乱。见「千头万绪」。
3. 在汉语中,使用七和八组成的词语相当多,除「七嘴八舌」外,另如「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折八扣」、「七扯八扯」等,是汉语中常见的组合,都有点杂乱的意思。出现「七嘴八舌」较早的文献,如明代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卷二下》有一阕〈仙桂引〉,标题为〈思归〉的曲,是讲作者想归隐的心境。其中有几句:「猛想起冷清清竹篱茅舍,翠巍巍青山绿野,静沉沉洞府岩穴。静沉沉洞府岩穴,收拾起万绪千头,脱离了七嘴八舌。」大意是说回想起自己当赶快脱离官场是非,归隐到那青山绿野的茅舍,虽是冷清、静沉,却可以省却多少烦恼,避开那人多嘴杂的是是非非。后来「七嘴八舌」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形容人多口杂,议论纷乱。
1. 形容人多口杂,议论纷纭的样子。【例】一确定出游日期,众人便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细节。
1. 形容人多口杂,议论纷乱的样子。《平妖传》第八回:「慈长老被众僧七嘴八舌,气得开口不得,回到房中落了几点眼泪。」《红楼梦》第九○回:「送点子东西没要紧,倒没的惹人七嘴八舌的讲究。」也作「七嘴八张」。
《七嘴八舌》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众人争相议论、各抒己见的情景。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七个嘴巴,八个舌头都在说话,形容人多言杂,言论繁多的情况。此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集体讨论或辩论时大家纷纷发表意见的情形。
【解释】 - 七嘴八舌:指许多人同时发言,各抒己见。 - 比喻议论纷纭,众说纷呈。
造句:
- 在团队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很多改进产品的建议。
- 讨论会上,同学们七嘴八舌,气氛异常热烈。
- 对于这个问题,他却选择沉默不语,任由其他人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
- 由于项目时间紧迫,经理让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解决方案。
- 小区居民们对小区改造方案各抒己见,场面可谓是七嘴八舌。
分词解释
qī
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zuǐ
1 口,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巴。~头。~快。~严。~直。~软。~笨。~馋。张~。~甜心苦。2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山~。壶~儿。bā
1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shé
1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2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3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4 铃或释中的锤。5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