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肠的拼音、解释、组词
鳢肠的简介:
lǐ cháng
1.乌鳢的肠。可入药。 2.草名。亦名莲子草﹑旱莲草。
1.乌鳢的肠。可入药。 2.草名。亦名莲子草﹑旱莲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植物名。菊科鳢肠属,一年生草本。生于田野、路旁、水边,产台湾及泛热带、亚热带。茎高三十余公分,叶对生、无柄,披针形,全缘或有锯齿,叶面粗糙、生毛茸。八、九月间,枝端生白色头状花序一至三个,外层舌状小花二轮,内面管状小花多数。瘦果黑色。可入药,味酸性寒,补肾阴、止血痢、乌须发、固齿牙。也称为「莲子草」。
《鳢肠》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实际上,“鳢肠”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在传统中医中有所提及,通常用于形容某些植物或药材的特点。
详细解释
- 出处与语义:“鳢肠”,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古代的《本草纲目》等医药典籍之中,据描述,它是一种类似鳢(即黑鱼)肠道形状和质地的植物或草药。在中医理论中,“鳢肠”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效。
- 用法:尽管“鳢肠”并非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在古文中偶尔会看到相关的引用,但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造句
- 古代医者在研究草药时提到的“鳢肠”,它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 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学著作中关于“鳢肠”的记载,以了解其功效和应用。
- 在古代文献里,有一种名为“鳢肠”的植物被用来治疗湿热病症。
- 研究人员在整理古籍时发现了一篇关于如何使用“鳢肠”草药的古文记录。
- 虽然现在难以找到实物确认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鳢肠”,但它依然记载于一些古老的医药文献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鳢肠”作为一个较为专业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中医药学的研究中,在现代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较少。
分词解释
肠
cháng
1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子。~衣。肝~寸断。羊~小道。脑满~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