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拼音、解释、组词
寒露的简介:
hán lù/lòu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参看〖节气〗、〖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参看〖节气〗、〖二十四节气〗。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十月八日或九日。此时入秋,露气寒冷,为秋收秋种之时。【例】根据气象预报,寒露以后全台湾气温将逐渐下降。
1. 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十月八日或九日。此时入秋,露气寒冷,为秋收秋种之时。
2. 寒冷的露水。比喻寒冷的气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尔。」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属于秋季的一个节气。它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左右,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详细解释:
- 时间点:寒露节气的到来标志着气温逐渐下降到更低的水平,夜间地面和植物上的露水会变得更为冰冷。
- 气候特征:从寒露开始,天气变得更冷,早晨的空气更加干燥,露珠在清晨出现时往往带有一种寒意。这一阶段的降水量也有所减少。
- 农事活动:对于农民而言,寒露是一个关键时期,标志着秋收的尾声和冬种的准备。此时人们会加紧完成农作物的收割工作,并为越冬作物进行播种。
造句:
- 秋风渐起时,我们迎来了寒冷的寒露节气。
- 寒露前后,是收获水果的最佳时期。
- 每当寒露到来,农民们就开始忙碌地准备冬季作物的种植。
- 站在田野上,可以感受到从远处吹来的冷冽寒露之风。
- 今年的寒露节气来得比往年早一些,气温骤降,大家要注意保暖。
以上造句通过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寒露”这一节气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反应。
分词解释
寒
hán
1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2 害怕:~心。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露
lòu,lù
1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水。白~。寒~。朝(zhāo )~。甘~。2 在室外,无遮盖:~天。~宿。~营。3 加入药料或果子汁制成的饮料或药剂:~酒。枇杷~。4 滋润:覆~万民。5 表现,显现:~布(a.通告;b.古代指未加封缄的文书;c.檄文;d.捷报等)。~骨。袒~。吐~。揭~。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