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兴的拼音、解释、组词
宾兴的简介:
bīn xīng
1.周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 2.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亦指乡试。
1.周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 2.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亦指乡试。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周代从乡小学选出贤能的人,以上宾之礼升于国学。《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汉.郑玄.注:「兴,犹举也。」
2. 科举时代,士子将参加乡试时,地方官设宴款待,称为「宾兴」。《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凡宾兴科贡,提调学校,修明祀典之事,咸掌之。」
《宾兴》的详细解释
“宾兴”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指政府或民间组织为资助学生完成学业而举办的活动。具体而言,“宾”在此指的是来宾、客人,有尊敬和欢迎的意思;“兴”则是推动、支持之意。“宾兴”的目的是鼓励士子通过读书求学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清朝时期,“宾兴”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助形式。它通常由地方绅士或官府发起,通过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支持贫困学生完成科举考试前的预备学业(即乡试之前的学习阶段)。这种活动不仅促进了教育普及,还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造句
- 在清朝末年,很多热心人士通过举办宾兴活动来资助穷困学子,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
- 这个村庄的传统就是每三年举办一次宾兴典礼,以表彰优秀的读书人并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 张老先生退休后积极参与各种宾兴活动,帮助更多有志青年圆梦。
- 通过宾兴计划的支持,许多原本无力承担高昂学费的学生得以顺利进入大学深造。
- 虽然现在“宾兴”一词已不再常见使用于日常语境中,但它所蕴含的教育与支持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这些句子展示了“宾兴”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对于现代教育、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启示意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