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幌子的简介:

huǎng zi
1.俗称酒帘。古代酒店以其容易引人注目,故用为招牌,以招揽顾客。 2.显露在外面的标志或痕迹。 3.为了欺骗而采取的伪装或权宜之计。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挂在店铺门外,表示经营项目,并用以招徕顾客的旗帜。【例】这家茶艺馆门外挂了面幌子,随风飘扬,真像是在招手迎宾呢!

2. 比喻假借的名义或打出的招牌。【例】拿慈善当幌子,实际上却是四处行骗、中饱私囊。

1. 挂在店铺门外,用来招徕顾客的招牌。《金瓶梅》第一八回:「朱红小柜,油漆牌面,吊看幌子,甚是热闹。」

2. 表现在外用以蒙蔽他人的言行。《红楼梦》第七七回:「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个没药性的爆竹,只好装幌子罢,倒比我还发讪怕羞。」

《幌子》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商店用来招揽顾客、展示商品的一种装饰性标志。这个词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商业标识:在传统商业中,幌子常指悬挂在店铺门口的布条或木牌,上面往往绘有店名或者象征性的图案,用以吸引路人的注意。
  2. 广告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电子媒体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幌子”一词也泛指各种形式的商业广告。

以下是五个包含“幌子”的造句示例:

  1. 那家小面馆门口挂起了一块新的幌子,上面画着热腾腾的面条和笑容可掬的小老板。
  2. 商业街上的店铺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常常会更换或设计不同的幌子来展示自己的特色商品。
  3. 旧时的茶铺里,老一辈的人们谈论起最繁华的市集,总不忘提及那些高高挂起的大红幌子。
  4. 小镇上那家杂货店的老板最近换上了新的幌子,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路过的顾客进店看看。
  5. 在那个时代,许多手艺人会用自制的小旗帜作为幌子挂在自己的摊位前,以此招揽生意。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幌子”一词不仅承载着传统商业的文化意义,也反映了现代广告和营销策略的一部分。

分词解释

huǎng

1 〔~子〕a.商店门外的招牌或标志物;b.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2 帐幔,帘帷:“何时倚虚~,双照泪痕干?”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