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心积虑的拼音、解释、组词

处心积虑的简介:

chǔ xīn jī lǜ
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千方百虑,蓄意已久。语出《谷梁传.隐公元年》。△「挖空心思」

2. 《谷梁传.隐公元年》【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1>?甚2>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注解〕 (1) 郑伯:郑庄公(西元前757∼前701),名寤生,春秋时郑国国君。性忌刻,因弟段与母武姜图谋王位,故伐段,迁母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不相见。在位四十三年,谥庄。 (2) 甚:胜、超过。

3. 《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史料是记载春秋时期,郑伯即位,把都城超过国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给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占领西鄙和北鄙,到后来段企图谋反,想强夺王位,母亲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郑伯知道后立刻派兵攻打,在鄢这个地方打败段,段逃到共国。《谷梁传》针对这个事件评论道: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有失为人兄长;但是直接称公子共叔段为「段」,则是贬低他,因为他已经失去作为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礼节。相较下,《春秋》经文褒贬之义,鄙视段的程度超过郑伯。至于对庄公的非议,则在于他「处心积虑」地去实践把段杀掉的心愿。这是说身为兄长的庄公,故意放纵段的罪行,等他酿成大祸后再赶尽杀绝。「处心积虑」这句成语就从《谷梁传》原文摘出,用来形容千方百虑,蓄意已久。

1. 千方百计,蓄意已久。【例】他处心积虑的想要掩饰自己的恶行,最后还是露出了狐狸尾巴。

1. 千方百虑,蓄意已久。《谷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大少爷见老人家有这许多银子,自己到不了手,总觉有点难过,变尽方法,总想偷老头子一票,方才称心。如此者处心积虑,已非一日。」

词语解释

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如《新唐书·李靖传》。

释义: “处心积虑”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一个人经过长期精心策划和准备,打算做某件事情。这个词通常带有负面情感色彩,用来描述动机不纯或有不良企图的行为、计划等。它的字面意思为“在心里谋划了很久”。

用法: 用于描绘人的深思熟虑、用心策划的情状,常用来形容人图谋不轨。

造句

  1. 他处心积虑想要陷害同事,却没想到最后反被查出了自己的错误。

  2. 这次公司的业绩下滑让总经理感到非常头疼,他在私下里处心积虑地想对策来扭转局势。

  3. 小张为了升职,处心积虑地巴结领导、阿谀奉承,但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结果。

  4. 这个贪官处心积虑了好几年,终于设下圈套诈骗了巨额资金,却不知自己早已露出马脚。

  5. 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但其实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报复伤害过自己的人。

分词解释

chǔ,chù

1 居住:穴居野~。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4 决定,决断:~理。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6 止,隐退:~暑。

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1 聚集:~少成多。处心~虑。~储。~愤。~郁。~怨。~愿。~累(lěi )。~攒。2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数。乘~。体~。容~。

1 思考:考~。思~。人无远~,必有近忧。2 担忧:顾~。忧~。不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