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茅的拼音、解释、组词
苞茅的简介:
bāo máo
1.束成捆的菁茅。苞,通"包"。古代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置于柙中,用来滤去酒中渣滓。
1.束成捆的菁茅。苞,通"包"。古代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置于柙中,用来滤去酒中渣滓。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成束捆绑的菁茅草。古代祭祀时,用来滤酒去滓,为春秋时楚国的贡物。也作「包茅」。
2. 山名。位于湖南省麻阳县东的茅坪村。
《苞茅》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用来祭祀的未开剥的粗大的白茅。苞,原意是包裹、包藏;在这里,它用来形容这种未经加工处理的大白茅。茅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叶子细长柔软,常被古人用于各种仪式和祭祀活动中。
详细解释: 1. 苞:在古代汉语中有时用作动词“包裹”或形容词性的“包藏、包含”的意思,在这里则是形容粗大的意思。 2. 茅:指白茅草。这种草通常生长在湿润的地方,叶片细长柔软,常被古人用于祭祀或包扎礼物等仪式。
《苞茅》这个词通常出现在记载古代礼仪和祭典的文献中,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
造句:
- 古代诸侯进贡时,会献上精心挑选的苞茅,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 在那祭祀的仪式上,只见他手持一束长长的苞茅,缓缓走上祭坛。
- 祭祀先祖时,人们常常使用苞茅草来包裹供品,寓意纯净与虔诚。
- 据史书记载,周代君臣在举行重大典礼前都要准备好精美的苞茅等物。
- 孔子曾说:“祭如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这句话中的“祭”即包括了使用苞茅草在内的各种祭祀活动。
这些句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苞茅》这个词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应用场合。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