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建安体的简介:

jiàn ān tǐ/tī/bèn
1.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所作的诗文。其中不少作品(主要是诗歌),继承《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词情慷慨,风格刚健,受到后世的推崇。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东汉建安年间所流行的诗体。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及建安七子等为主导。

《建安体》,又称“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形成于东汉末年,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和曹植)为代表人物,以建安为地名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责任感,充满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豪放不羁的文风。

详细解释

  1.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形成了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
  2. 内容主题:建安时期的诗歌多围绕着个人遭遇、家国情怀以及人生哲理展开,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3. 艺术特点
  4. 语言风格上追求自然朴素而不失韵味;
  5. 情感表达直率强烈,富有感染力;
  6. 在表现手法上倾向于直接抒情与借景寓情相结合。

造句

  1. 王老师在讲解古代文学时提到:“《建安体》的风格是激昂悲壮,代表了那个动荡年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2. 杨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里写道:“建安时期的诗歌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深切思考。”
  3. 刘老师在课程中感慨道:“读《建安体》的诗作时总能感受到那股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力量。”
  4. 小李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在与朋友讨论诗歌风格时说:“我认为《建安体》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能够真实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情感与理想。”
  5.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张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收集并分析几首《建安体》代表作,以探究其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可以更好地了解《建安体》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分词解释

jiàn

1 立,设置,成立:~立(a.开始成立;b.开始产生,开始形成)。~树(建立功业,或所建立的功业)。~国。~都(dū)。~党。~军。~交。~设。~功立业。2 造,筑:~造。~筑。修~。新~。兴(xīng)~。筹~。3 提出,倡议:~议。~策(出谋献策)。4 指中国福建省:~兰。5 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位。斗柄农历每月所指的方位不同,因此“建”亦转指月份(亦称“月建”、“月尽”):大~(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亦称“大尽”)。小~(农历有二十九天的月份,亦称“小尽”)。

ān

1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2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3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4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5 装设:~置。~家立业。6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7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8 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