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阙的拼音、解释、组词
拾遗补阙的简介:
shí yí bǔ quē
遗:遗漏;阙:过失。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遗:遗漏;阙:过失。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弥补疏漏、匡正过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清史稿˙卷四二一˙李菡传:夫献可替否,宰相之责也;拾遗补阙,谏官之职也。
1. 弥补疏漏、匡正过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清史稿.卷四二一.李菡传》:「夫献可替否,宰相之责也;拾遗补阙,谏官之职也。」
《拾遗补阙》是一个成语,其中“拾遗”意味着捡拾遗漏之物,“补阙”指的是补充缺失之处。整体而言,这个成语用于表示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是在文学、史书等著作中增添丢失的部分。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能够发现并修正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造句
- 在这次的历史研究项目中,他不仅发现了不少资料上的小错误,还填补了一些关键信息的缺失,真是做到了“拾遗补阙”。
- 对于这篇论文来说,这位专家提出的观点正好是“拾遗补阙”,让整篇内容更加完善和完整。
- 作为公司的审查员,他的工作就是“拾遗补阙”,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保证所有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在古籍修复工作中,“拾遗补阙”不仅需要细致入微地修补残缺的文字,还需要有很强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来填补空白。
- 他作为一名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总是能够“拾遗补阙”,在看似完整的事件背后找到不为人知的真相。
以上句子展示了成语《拾遗补阙》的不同应用场景和意义。
分词解释
拾
shí,shè
1 捡,从地上拿起:~草。~粪。~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取。俯~皆是。~人牙慧。2 收,敛,整理:收~。~掇。3 “十”的大写。4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遗
yí
1 丢失:~失。~落。2 漏掉:~忘。~漏。3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4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5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6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7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8 抛弃:~弃。
补
bǔ
1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葺。亡羊~牢。2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充。贴~。~习。滋~。3 益处:不无小~。于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