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遗的拼音、解释、组词

孑遗的简介:

jié yí/wèi
〈书〉遭受兵灾等大变故多数人死亡后遗留下的少数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残留、独存。《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清史稿.卷一二○.食货志一》:「四川经张献忠之乱,孑遗者百无一二,耕种皆三江、湖广流寓之人。」

词语详解:《孑遗》

定义与含义:

“孑遗”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在现代中文中,“孑遗”通常指某个种族、群体或文化中的幸存者、遗留物或者仅存的事物。

  1. 名词用法: 指的是某一类事物中唯一存留的部分。
  2. 动词含义: 有时也可以用来描述某样东西在特定环境下得以保存下来,即“孑遗”为动词时,可以理解为“幸存”或“遗留”。

来源与典故:

《孑遗》一词出自古代典籍。例如,《尔雅·释诂》中有:“孑遗:余也。”其中的“孑遗”指的是在战争、变迁等情况下幸存下来的人或事物。

造句:

  1. 文化传承:在现代,虽然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但仍有部分能工巧匠通过他们的作品成为了这一技术的孑遗。
  2. 生态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动植物种群濒临灭绝。那些幸存下来的个体或种类就被称为生态学上的“孑遗”。
  3. 历史见证者:这栋老建筑在城市改造中被保留下来,成为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孑遗。
  4. 艺术珍品:由于年代久远和保存条件限制,很多古代艺术品已不复存在。那些被博物馆收藏的孤本就是文化的孑遗。
  5. 语言研究:有些地方方言因为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消失,能够保留下来的部分词汇、语法结构就成了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它们是语言变迁过程中的孑遗。

以上例子展示了“孑遗”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希望这些解释和造句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jié

1 单独,孤单:~然一身。茕茕~立。~遗生物(活化石)。2 〔~孓〕蚊的幼虫。通称“跟头虫”。3 古同“戟”,古代兵器名。

1 丢失:~失。~落。2 漏掉:~忘。~漏。3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4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5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6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7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8 抛弃:~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