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捣子的简介:
dǎo zǐ
1.鄙称。犹家伙,流氓,光棍之类。
1.鄙称。犹家伙,流氓,光棍之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家伙、小子。《水浒传》第二五回:「如今这捣子病得重,趁他狼狈里,便好下手。」《水浒传》第二九回:「这几个火家捣子,打得屁滚尿流。乖的走了一个。」
2. 光棍无赖、地痞流氓。《水浒传》第三一回:「便把包裹打开,取十两银子把与四人将去分,那四个捣子拜谢武松。」《金瓶梅》第一九回:「好贼捣子!你如何来抢夺我货物。」
《捣子》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它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工匠或者是特定情境下的某个角色。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捣子”一词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有时指“捣衣人”,即负责将布料等物用棒槌在石臼或石板上捣打平整的人;或者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劳作的工人。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古代人们常常需要手工制作衣物,而衣物在缝制之前通常需要用石杵(一种类似大木锤)在石臼中反复敲打,以去除布料中的杂质或缩水。这个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还要求一定的技巧。
- 角色特点:“捣子”主要是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角色,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通常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力气。
造句
- 古代的纺织工人中有很多“捣子”,负责将织好的布料在石臼里反复敲打。
- 在那个时代,捣衣人被称为“捣子”,他们的工作对家庭成员的衣服非常关键。
- 她家祖传下来的手艺,就是从父亲那辈开始学习的捣衣技艺——做一个真正的捣子。
- 捣子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也因此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家庭幸福和生活美满的重要保障之一。
- 那位老匠人年轻时曾是村里的“捣子”,他熟练地用石杵敲打着布料,眼神中流露出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热爱与自豪。
请注意,这些造句基于对“捣子”一词的理解和推测,如果“捣子”的具体含义或用法有所不同,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分词解释
捣
dǎo
1 砸,舂:~米。~蒜。~药。~毁。2 冲,攻打:直~敌巢。3 搅扰:~乱。~鬼。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