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的拼音、解释、组词
头伏的简介:
tóu/tou fú
1.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1.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伏中的初伏。从夏至后第三庚日算起,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参见「三伏」条。
《头伏》这个词通常出现在中国传统的节气和习俗中,具体指的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伏天。在中国传统农历中,“三伏”是全年中最热的日子,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而“头伏”,即“初伏”,标志着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详细解释
- 时间点:通常是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十天左右。
- 习俗意义:在“头伏”的日子,民间有许多习俗和禁忌,旨在驱邪避暑、强身健体。例如食用各种“伏日”食品如饺子、面条等,以及在饮食上有所忌讳,以帮助人们适应炎热天气。
- 文化背景:“三伏”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记载。认为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通过适当的养生方法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造句
- 头伏那天我吃了饺子,据说这样能够保佑一整年都健康。
- 每到头伏,妈妈都会为家里的老人准备绿豆汤,说是能解暑降温。
- 小区里老伯伯们在小区空地上摆起了棋盘,迎接头伏的到来,下棋消暑。
- 今天是头伏的第一天,所以我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淡,不能吃太油腻的食物。
- 头伏时节的高温天气让我更加明白了“冬病夏治”的道理,要多运动以增强体质。
分词解释
头
tóu,tou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8 首领:~子。~目。9 方面:他们是一~的。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伏
fú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