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的拼音、解释、组词

诸侯的简介:

zhū hóu/hòu
①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必须服从王命,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世代掌握统治权。②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封建时代列国的国君。【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选.诸葛亮.出师表》)

1. 封建时代列国的国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至汤王时,为诸侯与葛为邻,葛君不道,苦虐其民,汤王伐之。」

《诸侯》的详细解释

概念: 诸侯是中国古代指受封的土地和人民,以及管理该区域并在其范围内行使统治权的人。在封建制度下,诸侯是中央王朝分封的地方贵族或官僚。

历史背景: - 西周时期:实行了较为广泛的分封制,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通过分封同姓、异姓贵族为诸侯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变革,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强大的战国七雄。

特点与职责: 1. 封地与爵位:被封为诸侯的人需在所管辖的土地上履行一定的职责,如征税、招募军队、管理地方事务等。 2. 朝贡制度:诸侯需要定期向天子进献物产和贡品,同时承担守卫边疆或提供兵役的义务。 3. 文化与礼仪:诸侯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的同时,在文化和礼仪方面也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衰亡原因: - 内部矛盾导致分裂割据 - 中央集权加强后对地方权力进行抑制 - 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分封制

五个造句:

  1. 在西周的分封制度下,周天子授予姜尚为诸侯,管理齐国。
  2. 春秋时期,郑庄公与宋桓公等诸侯之间的争斗不断升级,使得中原地区陷入长期战乱之中。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所有的诸侯爵位,确立了郡县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4. 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诸侯们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历史上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提到那些英勇善战、富有谋略的诸侯形象。

分词解释

zhū

1 众,许多:~位。~君。~侯。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3 犹“之”:“能事~乎?”。4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6 姓。

hóu,hòu

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门。公~。封~。诸~。2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