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笏的拼音、解释、组词
袍笏的简介:
páo hù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会时皆穿朝服执笏。后世唯品官朝见君王时才服用。 2.泛指官服。 3.借指有品级的文官。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会时皆穿朝服执笏。后世唯品官朝见君王时才服用。 2.泛指官服。 3.借指有品级的文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官吏的朝服和手笏。《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凡五百余人,皆赐袍笏,锡宴开宝寺,帝自为诗二章赐之。」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五.贾云华还魂记》:「需次待缺,首具袍笏,诣贾氏拜夫人。」
《袍笏》是两个独立词的组合,“袍”和“笏”,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一种服饰与一种辅助工具,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象征意义。
-
袍:在古代汉语中特指官员或贵族穿着的长衫。这种袍服通常是用丝绸或其他高级面料制作而成,并且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在颜色、样式上有所区别。袍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日常穿着的一种礼服,表示其身份和地位,同时也是一种礼仪规范。
-
笏:古代官员在处理政务时用来记事的手板,材质多为竹木,形状类似平板,上面可以书写或刻录重要事项、命令等信息。它不仅是记录工具,也是象征权力与知识的一种器物,体现着官吏对于职责的严肃态度。
结合这两个词,《袍笏》一词通常用来形容古代官员或者学者装束整齐的样子,暗示其身份地位及职业特征。
造句
- 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朝廷大员还是地方官员,在重要的庆典或会面场合都会穿着正式的袍笏装。
- 这个角色需要表演一个严肃庄重的场景,所以演员特地准备了一套古代官员的袍笏装扮。
-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著有《观刈麦》,文中通过描绘田间劳作农民的形象,反衬出他们与那些享受着奢华袍笏生活的贵族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
- 官员们在大堂内列队,一个个头戴乌纱帽、身穿青色长袍、手持玉版(模拟笏板)的官员形象,显得威严而庄重。
- 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官场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官员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袍服,手中拿着不同的笏板,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视觉文化符号。
这些造句不仅展示了“袍笏”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方式,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某些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
分词解释
袍
páo
1 中式长衣:~子。长~。旗~。棉~。皮~。同~(旧时军人相称)。~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之谊”、“~~故旧”)。2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