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桐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桐的简介:

hú tóng
1.又名红厚壳﹑海棠果。藤黄科。常绿乔木。干高大﹐叶对生﹐有光泽﹐椭圆形或宽椭圆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白色﹐有香气。核果球形﹐熟时黄色﹐肉质。生长于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东南亚至非洲亦产。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滑润油和医药用;木材坚实﹐是良好的造船﹑枕木﹑桥梁用材;树皮含树脂﹐供药用。 2.胡杨的别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杨柳科「胡杨」的别名。参见「胡杨」条。

2. 藤黄科「琼崖海棠」的别名。参见「琼崖海棠」条。

《胡桐》详细解释

胡桐,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是一种植物。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胡桐”通常是指一种生长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灌木或小乔木,属于麻黄科(Ephedraceae)。这种植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主要特点: - 形态特征:胡桐树高一般不超过5米,枝条细长而柔软,叶子退化为鳞片状。 - 分布区域:多见于中国西北部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 - 经济价值:胡桐是重要的纤维植物之一,其韧皮可以提取纤维。此外,它的枝叶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5个造句

  1. 在干旱的土地上,胡桐顽强地生长着,为这片荒芜之地带来了生命的绿意。
  2. 胡桐的枝条被当地居民用来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3. 科研人员发现,从胡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对治疗某些呼吸道疾病有显著疗效。
  4. 每到春天,胡桐的新叶破土而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5.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胡桐资源,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

请注意,由于“胡桐”在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并不常见,上述造句主要是基于胡桐的基本信息和特征进行的创作。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tóng

1 〔泡(pāo)~〕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2 〔梧~〕见“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