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经的拼音、解释、组词
七经的简介:
qī jīng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
- AI解释
《七经》,在古代中国学术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指的是西汉时期儒学研究的核心经典文献集合,由董仲舒等人整理编定而成。传统上认为《七经》包括以下几部分:
- 《周易》:以占卜为主要功能的经典著作。
- 《尚书》:记录古代帝王言行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典籍。
- 《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 《礼记》:阐释儒家礼仪规范的书集,包含有多种礼仪规范的具体内容。
- 《仪礼》:详细记载古代祭祀、婚丧等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程序。
- 《公羊传》与《榖梁传》:分别为《春秋》经文作注解,解释其意义。
《七经》在汉代以后被广泛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七经》的组成可能会有所变化或增减。
接下来,我将提供5个使用“七经”概念的例子:
- 在古代文人眼中,研读《七经》是成为合格儒者的必由之路。
- 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时曾提出,应以通晓《七经》为首要条件选拔官吏。
- 乾隆皇帝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强调必须精通《七经》,方能参与书籍的编撰工作。
- 某些古代私塾中,学生每天都会诵读并学习《七经》中的部分内容。
-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七经》被视为最重要的考核科目之一。
以上这些例子展示了“七经”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分词解释
七
qī
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经
jīng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10 缢死,上吊:自~。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12 古同“ 京 ”,数目。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