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翔凤舞的拼音、解释、组词
龙翔凤舞的简介:
犹言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龙飞凤舞」。见「龙飞凤舞」条。
2. 此处所列为「龙飞凤舞」之典源,提供参考。(一) 南朝梁.武帝〈草书状〉(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六.武帝》引)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1>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2>龙。 〔注解〕 (1) 婆娑:委婉曲折。娑,音ㄙㄨㄛ。 (2) 蟠:音,ㄆㄢˊ。盘伏、盘曲。(二) 宋.岳珂《桯史.卷二.行都南北内》行都之山,肇自天目,清淑扶舆之气,钟而为吴,储精发祥,肇应宅纬。负山之址,有门曰朝天,南循其陕为太宫,又南为相府,斗拔起数峰,为万八盘岭,下为钧天九重之居,右为复岭,设周庐之卫止焉。旧传谶记1>曰:「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骞2>凤舞到钱塘。山明水秀无人会,五百年间出帝王。」钱氏有国,世臣事中朝,不欲其语之闻,因更其末章三字曰「异姓王」,以迁就之,谶实不然也。东坡作〈表忠观碑〉,特表出其事,而谶始章。 〔注解〕 (1) 谶记:预言未来的图录、文字。谶,音ㄔㄣˋ。 (2) 骞:音ㄑ|ㄢ,飞起。
3. 此处所列为「龙飞凤舞」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一) 草书为中国书法的一种书写字体,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大约起于汉代。草书初创时称为「章草」,是将隶书简省点画,保存波势,草率写成,但字字分离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将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于是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南朝梁武帝,名萧衍,博学能文,并擅长书法,曾作〈草书状〉一文,对草书变化多端的体态赞叹有加。他形容草书笔势婀娜时如柔弱的柳树,耸峙挺拔时如摆动的长松,婆娑委曲时如飞舞的凤,宛转周折时如蟠伏的龙,文云:「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后来「龙飞凤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书法笔势飘逸,或形容多姿形容字迹潦草零乱。 (二)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临安县西北与潜县交接处,有东西两峰,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池水清澈冷冽,故名为「天目」。宋代岳珂《桯史》中引录了一段其他典籍对天目山的描述:「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骞凤舞到钱塘。」「钱塘」指的是钱塘江,位于浙江省杭州县城以南;「两乳」则应指天目山的东西两峰。这两句话描述了天目山气势之奔放,峰峦起伏,蜿蜒至钱塘江。后来「龙飞凤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山势蜿蜒起伏,气势磅礴。
《龙翔凤舞》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意象的成语或描述,常用来形容极其优美、高雅或者壮观的情景。其中“龙”通常代表力量、尊贵与威严;而“凤”则象征着美丽、高贵与吉祥,两者结合往往被比喻为一种极高的艺术成就或是完美的场景。
详细解释:
- 龙翔:龙在空中飞舞或飞翔的样子。
- 凤舞:凤凰翩翩起舞的情景。
这两个词汇合在一起,可以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而又极为优雅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丽,还常常带有文化象征意义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它既可以用于描述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完美构图与技巧,也可以用来形容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中高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造句:
- 这场舞剧真是《龙翔凤舞》,每一个动作都让人赏心悦目。
- 宋代的青花瓷画作里,龙飞凤舞,既展示了高超技艺又充满浪漫情怀。
- 在这幅山水画中,群山巍峨如同龙翔,江面波光粼粼仿佛凤凰在水中嬉戏。
- 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家的技巧如同《龙翔凤舞》,令人赞叹不已。
- 她跳起的舞蹈动作如《龙翔凤舞》,每一个转身、跳跃都充满力量与优雅。
分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