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的拼音、解释、组词
披荆斩棘的简介:
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披,割断;荆棘,泛指野生多芒刺的灌木。「披荆斩棘」指割断、斩除荆棘。比喻克服困难、扫除障碍。语本《后汉书.卷一七.冯岑贾列传.冯异》。△「乘风破浪」
2. 《后汉书.卷一七.冯岑贾列传.冯异》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谋虑,愚臣无所能及。……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六年春,异1>朝京师。引见,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2>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4>。」既罢,使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诏曰:「仓卒无蒌亭豆粥,虖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异稽首谢曰:「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 〔注解〕 (1) 异:冯异(?∼西元34),字公孙,汉颍川人。西汉末为王莽拒汉,后归光武为主簿,助其平定天下有功,拜为孟津将军,封阳夏侯。为人谦逊,每诸将论功时,常独立树下,不愿居功,人称大树将军。 (2) 主簿:官名。汉代以后中央机构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负责主管文书及印鉴。
3. 「披荆斩棘」原作「披荆棘」。根据《后汉书.卷一七.冯岑贾列传.冯异》的记载,西汉末年,有个名叫冯异的人,他原本是王莽的属下,帮助王莽对抗光武帝刘秀的军队。但是后来有一天他被刘秀俘虏了,刘秀仍以礼相待,令他十分感动,便与同僚一起投诚,转而为刘秀效命。冯异不但鞠躬尽瘁,为光武帝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帮助他平定天下,还非常贴心,在打仗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因此从掌管文书的小官一路升为将军,又被封为阳夏侯。光武帝有一次向群臣介绍他时,说他是为自己打天下的大功臣,并且赐给他金银珠宝。光武帝用「荆棘」来比喻当时情势的纷乱,而冯异则是为他「披荆棘」,平定乱事的功臣。后来「披荆斩棘」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克服困难,扫除障碍。
1. 比喻克服种种困难。【例】他白手起家,多年来在商场上披荆斩棘,终于有了今日的成就。
1. 荆、棘,二种多刺的草木。披荆斩棘比喻克服种种困难。如:「他披荆斩棘,辛苦奋斗,终于有了今日的成就。」也作「披荆带棘」。
词语解释
披荆斩棘:
-
释义: "披荆斩棘"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能够勇敢地克服、清除。它形象地比喻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
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指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及籍为汉王,楚汉相争,籍与汉军大战于垓下,破釜沉舟,披荆斩棘。”
-
用法: 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也可以用来比喻某项工作或任务中需要突破重重障碍、艰难险阻。
造句
- 在创业的过程中,李总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 科研工作者们披荆斩棘,终于在基因编辑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 跟随梦想的脚步,他勇敢地披荆斩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 为了实现目标,小明不怕艰难困苦,始终坚持披荆斩棘向前走。
- 在这个新时代的建设中,无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分词解释
pī
1 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2 穿戴:~挂。~甲。3 打开,散开:~襟。~阅。~露(发表,公布,表露)。所向~靡。4 劈开,裂开:竹竿~了。jīng
1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条。~棘。披~斩棘。2 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请罪。3 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州。~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4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山~。~妻。5 姓。zhǎn
1 砍断:~断。~首。~决。~除。~草除根。~钉截铁。先~后奏。披荆~棘。jí
1 酸枣树,茎上多刺;泛指有刺的苗木:荆~。~手(喻事情难办)。~刺。~针。2 针形的刺:~皮动物。3 古同“戟”,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