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眠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眠的简介:
sān mián
1.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1.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蚕自出生至成蛹,蜕皮三次。蜕皮时,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称为「三眠」。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三眠
“三眠”一词,通常指的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一种植物或昆虫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它源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阶前碧草自春愁,庭树青梅结子秋。谁向空山吟晚望,野花零落见啼鸠。”在这首诗里,“三眠”是指春天里柳枝的状态,即“三眠柳”,形容初春时节柳条刚刚抽出嫩芽,随着春风摇曳,仿佛经历了三次睡眠后的复苏。
详细解释
- 词源:《三眠》一词最初源于唐代对植物生长状态的描绘。柳树是一种生命力很强、适应性很广的树木,在春季时,它的枝条经过冬季风雪的洗礼后会呈现出一种柔软的状态,仿佛经过了几次“睡眠”后苏醒过来。
- 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中,“三眠”的意象往往带有新生、复苏和希望的象征。它既反映了自然界生命的周期性变化,又寄寓着诗人对于自然美和生命之美的感慨。
造句
- 春风轻拂,园中的柳树仿佛也在“三眠”中慢慢苏醒,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 深秋时节,“三眠”的柿子渐渐成熟,它们在枝头摇曳生姿,为寂静的季节增添了几分色彩。
- 画家笔下的“三眠”,不仅描绘了初春柳树的姿态,更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复苏的感慨之情。
-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吟诵杜牧诗,“三眠”一词用来形容他心中的爱情与生活状态,如同春天中的柳枝般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得苏醒。
- 清晨,走在古道旁,只见那一排“三眠”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也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