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甲的拼音、解释、组词

鳞甲的简介:

lín jiǎ
1.鳞介类的鳞片和甲壳。 2.有鳞或甲壳的水生物的统称。 3.比喻鳞甲状之物。喻雪片。 4.喻松树皮。 5.喻人机心深峻,不可逆犯。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保护龟、鳖等动物躯体的坚硬甲壳。

2. 泛指有鳞、甲的水生动物。《文选.曹植.七启》:「飞翮凌高,鳞甲隐深。」

3. 比喻人心奸诈,不可亲近。《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陈震传》:「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鳞甲》这个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动物体表覆盖的一层类似鱼鳞或龟壳状的坚硬保护结构。它主要出现在对某些特定生物,如鱼类、两栖类(尤其是蜥蜴和蛇)、爬行类(包括恐龙的化石)以及鸟类等的描述中。

详细解释

  • 来源与意义:这个词源自自然界的观察,用来形容覆盖在动物体表的一种保护性结构。这些鳞片不仅能够提供物理上的保护作用,还能帮助减少水分蒸发,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 特点鳞甲通常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在受到外力撞击时能有效分散压力,减少伤害。同时,它们还能够通过颜色、纹理的变化来实现伪装或吸引配偶等功能。

造句

  1. 大海里游弋着无数带有五彩斑斓鳞甲的鱼类。
  2. 龙的形象常常被描绘成披着厚厚的鳞甲,能在天空中翱翔。
  3. 这种蜥蜴在腹部和尾巴上覆盖有厚厚的鳞片作为保护。
  4. 检查恐龙化石时发现其皮肤上有许多微小的鳞片状结构。
  5. 蛇类动物通常身上都有鳞甲,帮助它们适应各种环境。

分词解释

lín

1 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鱼~。~片。2 鳞状的:~爪(zhǎo )。~波。~茎。~屑。~集(群集)。遍体~伤。~次栉比。3 泛指有鳞甲的动物:~鸿(指“鱼雁”,即书信)。

jiǎ

1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花~(六十岁的人)。2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3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二~(名为“进士出身”);三~(名为“同进士出身”)。4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兵。~士。5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板。装~车。6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7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8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长。9 植物果实的外壳:~坼(外表裂开)。10 古同“胛”,肩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