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摩踵接的拼音、解释、组词

肩摩踵接的简介:

jiān mó zhǒng jiē
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摩肩接踵」。见「摩肩接踵」条。

2. 此处所列为「摩肩接踵」之典源,提供参考。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1>对曰:「齐之临淄2>三百闾3>,张袂成阴4>,挥汗成雨5>,比肩继踵6>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解〕 (1) 晏子:晏婴(?∼西元前500),字仲,春秋齐国人。历事灵公、庄公,相齐景公。尚俭力行,为当时名臣。谥平,史称「晏平仲」,后人尊称为「晏子」。 (2) 临淄:齐国首都。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3) 三百闾:三百个里巷,指人口众多。闾,泛指民户聚居的里巷。 (4) 张袂成阴:张开衣袖可以遮蔽阳光,形成阴天。比喻人数众多。袂,音ㄇㄟˋ,衣袖。阴,音|ㄣ,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5) 挥汗成雨:挥洒汗水成雨。比喻人数众多。见「挥汗成雨」 (6) 比肩继踵:肩并著肩,脚接著脚。形容人多而拥挤。比,音ㄅ|ˋ,紧靠、相并。踵,脚后跟。

3. 此处所列为「摩肩接踵」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摩肩接踵」原作「比肩继踵」。晏婴是春秋时代齐国名臣,他的个子非常矮小,但相当有才华,辅佐齐国三代君王。《晏子春秋》记载,有一次晏婴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国人见他身材矮小而歧视他,虽然身为外国使节,但却不开大门,要他走旁边的小门。晏婴觉得这不但看不起他,也污辱了齐国,坚决不走小门进去。他面对这种情形也不发怒,只说:「出使狗国自然从狗门进入,但出使楚国这样的大国,不应该走小门吧?」接待人员听了马上开大门让晏婴进去。到了楚王面前,楚王见到晏婴这样短小,不禁问他说:「齐国难道没人了吗?只能派你来。」晏婴说:「齐国人口众多,怎么会没人呢?」楚王又问:「那为何要派你来?」晏婴说:「齐国任命使节都是看那国国君是否贤德,贤使就会被派到有贤君的国家,不肖使节就会被派到不肖的国家。齐国就属我最不肖,所以被派来楚国。」这个故事表现出晏婴人小志高的气魄,运用他超人的智慧,反击别人给他的污辱。典源文章中晏婴连续使用「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三个意象形容齐国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后来「摩肩接踵」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表示人与人肩接肩,脚踫脚,用以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1. 形容人数众多,前后相继不绝。参见「摩肩接踵」条。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八.嘲回回》:「一日娶妇,其昏礼绝与中国殊。虽伯叔姊妹,有所不顾。街巷之人,肩摩踵接,咸来窥视。」

《肩摩踵接》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汉语,用于形容人群密集、来往频繁的情景。其中,“肩摩”指的是肩膀互相接触;“踵接”,“踵”是脚后跟的意思,因此在这里表示脚跟彼此相接。综合起来就是形容人们挤得连脚跟都挨着肩膀的情况。

这个词语常用来描绘人潮汹涌、熙熙攘攘的场景,也用以比喻来往不断的人群或事物交流频繁的情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语境中,“肩摩踵接”更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使用较少,更常见的表达可能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以下是5个基于“肩摩踵接”的造句例子:

  1. 在春节庙会上,游客络绎不绝,整个场地看起来真是肩摩踵接。
  2. 博览会现场人气爆棚,参观者纷纷而来,场面甚是热闹,堪称肩摩踵接。
  3.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业街总是那么繁忙和繁华,顾客来往不断,街道几乎达到了肩摩踵接的程度。
  4. 在那个盛大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现场人声鼎沸、肩摩踵接,场面十分壮观。
  5.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故宫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总是肩摩踵接,络绎不绝。

这些例子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肩摩踵接”这个词语所描述的情景和氛围。

分词解释

jiān

1 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膀。~胛。并~。2 担负:~负。~荷(hè)。~舆(轿子)。

mó,mā

1 擦,蹭,接触:~擦。~天。~崖(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肩接踵。~顶放踵。2 摸,抚:~弄。~挲(suō)3 研究,切磋:观~。揣~(a.研究,仔细琢磨;b.估量,推测)。4 古同“磨”,磨擦。

jiē

1 连成一体:~合。~骨。~壤。衔~。2 继续,连续:~力。~替。~班。~二连三。再~再厉。3 靠近,挨上:~近。邻~。~吻。4 承受,收取:~受。~收。~纳。~管。5 迎:~风。~生。~待。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