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丛报的拼音、解释、组词
新民丛报的简介:
xīn mín cóng bào
半月刊。1902年2月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主编。初期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1903年后,发表文章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遭《民报》批判。1907年停刊。
半月刊。1902年2月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主编。初期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1903年后,发表文章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遭《民报》批判。1907年停刊。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末改革派的重要刊物。西元一九○二年,由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刊。初期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宣导变法维新,抨击守旧顽固派;一九○三年起则坚持立宪保皇,反对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与民报的言论对垒。
《新民丛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启蒙刊物,由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创办。它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继续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宗旨,通过刊载各种政治、文化、学术论文和翻译作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详细解释:
- 名称由来:“新民”,意指培育具有新型人格的国民,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新民丛报》不仅关注国家层面的政治改革,更注重个体素质的提升。
- 创办背景:1902年,梁启超因政见不合离开北京,在日本结识了蔡锷、唐才常等志同道合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民丛报》正式创刊于横滨,旨在传播维新思想,继续推动改革。
- 内容与影响:除了发表大量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外,《新民丛报》还翻译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著作,以及世界名著节译等。它对于促进当时中国的教育普及和文化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造句实例:
- 张先生酷爱阅读《新民丛报》,常常从其中汲取灵感。
- 现代中国之崛起,离不开百余年前《新民丛报》的启蒙精神。
-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新民丛报》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灵。
- 通过学习《新民丛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变革历程及其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和思想,不妨找来一份《新民丛报》来读一读。
分词解释
新
xīn
1 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生。~鲜。~奇。~贵。~绿。~星。~秀。~闻。~陈代谢。2 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改过自~。推陈出~。3 不久以前,刚才:~近。4 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时代。~社会。~观念。~思维。5 称结婚时的人或物:~娘。~郎。~房。6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7 姓。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丛
cóng
1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生。~聚。~密。2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草~。~刊。为~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祠。3 姓。
报
bào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