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情的拼音、解释、组词

夺情的简介:

duó qíng
1.谓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2.犹夺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陈书.卷二七.姚察传》:「修身立德,白首不渝,虽在哀疚,宜夺情礼,可员外散骑常侍,封如故。」《儒林外史》第七回:「官小,与夺情之例不合。这夺情,须是宰辅或九卿班上的官。」也作「夺礼」。

2. 违背情理。如:「倘有夺情之举,易激起公愤。」

《夺情》是中国古代官场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因父母去世需要回家守孝,但因朝廷急需人才或战事等紧急事务而请求提前结束丧假,继续任职。这种做法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忠”与“孝”的双重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和调和。

详细解释

在古代中国,根据传统礼教,“子为父守孝三年”,即儿子、媳妇需要在家服丧三年。但同时,官员们也承担着国家治理和社会事务的重任,朝廷有时会因为国事紧急或人手不足等缘由,要求正在守孝期满的官员提前复职。这就是所谓的“夺情”。“夺情”的背后体现了儒家文化和政治制度之间的互动与平衡。

造句

  1. 明朝初期,为了应对北方边患,许多官员都曾被朝廷以国事为重,批准其“夺情”,继续参与国家治理。
  2.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夺情”成为了皇帝笼络人才的一种方式,不少名臣将相因此得以留下自己的英明决策。
  3. 尽管家中有长辈去世,但国家正处于战时状态,他不得不以国事为重,请求“夺情”,继续指挥前线军队作战。
  4. 为了平息边疆叛乱,朝廷特批几位正在服丧期的官员“夺情”,紧急返回工作岗位,这显示了当时统治者灵活应对危机的态度。
  5. 受到“夺情”制度的影响,在一些关键时刻,很多本来应该在家守孝的人却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这既是对个人牺牲精神的认可,也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量。

这种特殊的官员晋升与处理方式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分词解释

duó

1 抢,强取:抢~。掠~。巧取豪~。强(qiāng )词~理。2 争先取到:~得最后胜利。~魁。~冠(guàn )。3 冲开:~门而出。4 丧失,削除:剥~。褫~(剥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5 晃动:光彩~目。6 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7 漏掉(文字):第八行~一字。

qíng

1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绪。~怀。~操。~谊。~义。~致。~趣。~韵。性~。~愫(真情实意)。~投意合。~景交融。2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人。~书。~侣。~诗。殉~。~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3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欲。发~期。4 私意:~面。说~。5 状况:实~。事~。国~。~形。~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