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的拼音、解释、组词
城隍的简介:
chéng huáng
①迷信传说中守护城邑的神:城隍庙。②城墙和护城河。
①迷信传说中守护城邑的神:城隍庙。②城墙和护城河。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原指城墙和护城河。后来神格化成为县、府等地方的神祇,职掌该辖地的善恶巡察、阴间冥判的事务。【例】城隍庙的陈设较一般庙宇阴森。 △城隍爷
1. 城墙及护城河。泛指城池。《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时城隍未修,乃于襄国筑隔城垂栅,设鄣以待之。」《全唐诗.卷八○六.寒山诗》:「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
2. 守护城池的神。见《北齐书.卷二○.慕容俨传》。历代多有奉祀,至明太祖始大行封赏,称祇以各府州县之名,严然为阴间王朝。职掌也扩大为护国安邦、调和风雨、剪凶除恶,并管领死人亡魂等事,而官吏赴任,依例须至城隍庙前宣誓就职,以求庇佑,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心。而清明、中元和十月朔有城隍出巡,据说可保合境平安。
《城隍》一词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城市神祇,通常被视为守护一座城市的神灵。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信仰城隍是负责保护该地区的平安和繁荣、调解民事纠纷的灵魂或鬼神。在某些地区,城隍庙作为供奉这些神祇的地方,成为人们祈福避邪的重要场所。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历史:城隍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中,起初可能是对城市土地神灵的祭拜,后逐渐演变为特定城市的守护神。
- 形象与职责:在民间信仰中,城隍通常被描述为一位威严、公正的官员形象,负责监督并评判人间事务。他们被赋予了调解纠纷、庇护百姓和保护城市的职责。
- 文化意义:城隍崇拜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秩序和和谐社会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造句
- 为了祈求一年的好运,我们全家一起去城隍庙上香。
- 在许多传统戏剧中,都会有关于城隍判案的情节。
- 每逢春节前夕,村民们会聚集在城隍庙前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 城市的命名往往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或历史事件相关,同时也可能受到城隍神的影响。
- 传说中,城隍不仅保护城市的安宁,还能够洞察人心善恶。
以上是关于《城隍》的解释及造句示例。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城
chéng
1 围绕都市的高墙:~墙。~池。~圈。~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楼。~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垛。2 都市:~市。~镇。~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邑。~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