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越的简介:
hú yuè
1.胡与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2.胡地在北﹐越在南﹐比喻疏远隔绝。 3.比喻敌人或对立关系。
1.胡与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2.胡地在北﹐越在南﹐比喻疏远隔绝。 3.比喻敌人或对立关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胡与越。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汉.邹阳〈上书吴王〉:「臣闻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胡越。」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 胡在北、越在南,比喻相隔遥远。《淮南子.俶真》:「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得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3. 胡、越等民族时有侵犯中国边境之举,因以比喻祸患。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胡越》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多用来形容不同民族或地域间的关系,尤其是指南方和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它源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原句为“晋文公使贾季之秦,见孟明而谓之曰:‘尔胡越也?’”,其中“胡越”意即像胡人那样,彼此对立或处于敌对状态。
详细解释
- “胡”: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泛指北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 “越”:多用于形容南方地区。在中国古代,“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称谓是常见的,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分野。
综上所述,《胡越》一词通常被用来形象地描绘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或民族之间的对立状态或是指代性质上的巨大差异。
造句
- 这种思想上的《胡越》,使得两国人民在文化认同上存在不少障碍。
- 在历史长河中,中原与边疆地区长期处于《胡越》状态,但最终实现了和平共处和融合。
- 考虑到《胡越》的历史背景,双方应该多交流、增进理解以促进团结。
-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减少《胡越》,实现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共生。
- 在全球化背景下,克服《胡越》心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分词解释
胡
hú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越
yuè
1 度过,超出:~过。~冬。~级。~轨。~权。~境。~位。~狱。~俎代庖。2 声音、情感扬起,昂扬:激~。声音清~。3 表示程度加深:~发(更加)。~加。~快~好。4 消散:“精神劳则~”。5 失坠,坠落:陨~。“射其左。~于车下”。6 中国古民族名:百~(亦作“百粤”)。7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后用作浙江省东部的别称:~剧。~凫楚乙(“乙”,燕子。喻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而作出不同的判断)。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