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的拼音、解释、组词
重文轻武的简介:
zhòng/chóng wén qīng wǔ
1.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
1.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注重文事,忽略武事。《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若说是司官的学问,怪不的朝廷重文轻武;若说是书办的考核,可见这大部的则例是移动不得的了。」
《重文轻武》是一个历史和文化术语,用来形容一个社会或朝代中重视文治而忽视武功的现象。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宋朝时期,由于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等教训,统治者实行了一种“重文轻武”的政策,希望通过加强科举考试,选拔更多的知识分子来担任官职,以此强化中央集权,并削弱军队和武将的地位与权力。
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稳定政治局势,但也可能导致军事力量相对弱化。因此,“重文轻武”虽有利于文化发展和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但若应对边疆防御或内部动乱时,则可能显得不足为力。
造句:
- 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很多有志于军事的人才不得不另寻出路。
- 这种“重文轻武”倾向让许多才华横溢的士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 尽管“重文轻武”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却显得脆弱。
- 虽然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但军队实力仍需保持一定规模以应对各种潜在威胁。
- “重文轻武”的国策对宋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
分词解释
重
zhòng,chóng
1 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负。~荷。~量(liàng )。~力。举~。负~。2 程度深:~色。~病。~望。~创。3 价格高:~价收买。4 数量多:~金聘请。眉毛~。~兵。5 主要,要紧:~镇。~点。~任。~托(国家重大的托付)。~柄。6 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视。尊~。器~。隆~。7 言行不轻率:慎~。自~。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轻
qīng
1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2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3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4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5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6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武
wǔ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