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帽的拼音、解释、组词

辽东帽的简介:

liáo dōng mào
1.三国魏管宁学行皆高,避乱辽东,"常着皂帽,布襦褲",拒绝征聘,甘守清贫。事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后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国时魏国人管宁,清贫贤能,魏明帝欲礼聘为官,宁不为所动。居住辽东达二十年之久,常戴一顶黑帽,人称其为辽东帽。见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后比喻能坚守清高操守的人。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1. 三国时魏国人管宁,清贫贤能,魏明帝欲礼聘为官,宁不为所动。居住辽东达二十年之久,常戴一顶黑帽,人称「辽东帽」。见《三国志.卷一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管宁》。后比喻能坚守清高操守的人。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辽东帽》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从字面来看,“辽东”指的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地区名,在古代常与“半岛”的概念相关联;而“帽”则是指帽子的一种。然而,通常这样的组合词可能不构成一个独立的词汇,更可能是描述某一种形象或故事中的道具。

根据《世说新语·轻诋》记载,“辽东帽”,据说源于东晋时期的著名人物——袁宏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名叫戴逵的人,他非常喜欢模仿历史上的人物。一次在参加宴会时,戴逵穿上了袁宏的旧衣服,并戴着一种被称为“辽东帽”的帽子,以此来模仿袁宏的风采。这个故事后来被用作一个典故,用来形容某人以模仿名人的行为或服饰自娱自乐。

根据这个背景信息,我们可以构建一些造句:

  1. 像他这样整天穿着古装,戴着“辽东帽”,确实像是在进行穿越剧中的角色扮演。
  2. 尽管我们都知道那只是戴逵的恶作剧,但这种行为却让当时的宴会充满了乐趣和欢笑。
  3. 为了参加晚会上的模仿秀,小明特地做了一顶古色古香的“辽东帽”。
  4. 在古代文化节目中,演员们纷纷戴上各式各样的帽子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辽东帽”则是其中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历史性道具。
  5. 尽管“辽东帽”的原型出自古代,但在现代的戏剧或影视作品中依然能见到它的身影。

分词解释

liáo

1 远:~远。~阔。2 中国朝代名:~代。3 中国辽宁省的简称。

dōng

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3 请客出钱的人:作~。4 姓。

mào

1 盖头的东西:~子。草~。凉~。军~。礼~。2 器物的顶罩或套儿:笔~儿。螺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