捎马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捎马子的简介:
shāo/shào mǎ zǐ
1.即马褡子。可搭于肩头或驴﹑马背上的长形厚布袋,中间开口,两端皆可盛物。
1.即马褡子。可搭于肩头或驴﹑马背上的长形厚布袋,中间开口,两端皆可盛物。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北平河北方言。指驮在马背上的囊袋。用厚布制成,长形,中间开口,两端都可盛物的袋子。可搭在骡、马背或肩头上。
《捎马子》,这个词在不同的地区或文化背景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从字面上看,“捎”通常表示“传递、携带”的意思,而“马子”可能指的是与马相关的事物,比如骑手、马具或者是对特定的马的一种称呼。因此,《捎马子》这个词语可能涉及与马有关的情境或活动。
在一些地方话中,“捎马子”也可能是一种口语表达,通常用来指代送信人或传递信息的人,尤其是旧时传递书信的手工业者。“马子”有时可以指代携带信件的马匹。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下,“捎马子”特指从事传递书信工作的人。
为了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我们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来确定“捎马子”的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如果是指传统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则可作如下解释:
详细解释
- 出处与背景:这个词可能来源于古代的邮政系统或民间的文化传统。
- 用法:“捎马子”指那些骑着马,负责传递信件、情报或者商业往来文书的人。
- 特点:他们不仅依赖于马匹作为交通工具,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能、路线记忆和人际交往能力。
造句
- 古代的邮驿系统中,捎马子们日夜兼程地奔波在各地之间,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时期,讲的就是一个勇敢的捎马子如何冒生命危险,在战乱中成功送信的故事。
- 在那个通讯不便的时代里,捎马子成为了连接各个地方的纽带,他们的贡献不可小觑。
- 虽然现代通信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想起古代那些默默无闻的捎马子,仍然让人感到敬佩。
- 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出色的捎马子,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重要任务。
请注意,以上解释和造句基于一种可能的理解方式,并非所有使用“捎马子”一词的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如果具体语境有所差异,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理解或表达方式。
分词解释
捎
shāo,shào
1 顺便给别人带东西:~带。~话。~信。2 掠拂:“风~鲪滴难开幌”。3 芟除:“拔剑~罗网”。
马
mǎ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