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文武之道的简介:
wén wǔ zhī dào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本指周文王、周武王二王治国策略,后用指宽严互济的治国之道。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
1. 本指周文王、周武王二王治国策略,后用指宽严互济的治国之道。《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晋书.卷六五.王导传》:「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
《文武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强调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乃至社会行为中,“文”(文化、礼仪、道德)与“武”(军事力量、武功)二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性。这里的“文”更多是指通过教化和礼义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而“武”则是指使用武力或强大的力量,比如军队的战斗力等。整体来说,“文武之道”提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和平与非暴力的原则放在首位,但同时也认为必要的时候,不应畏惧使用武力来维护正义。
详细解释
- 文治与武功: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以文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礼仪规范以及文化发展等方式来进行国家治理。同时,“以武立国”则是指在必要时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持秩序和国家安全。
- 和谐共存: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强调在和平时期应注重“文”的作用,在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武力准备。
- 平衡发展:主张治国理政时要兼顾文化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的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造句
- 在现代社会中,“文武之道”不仅适用于国家治理层面,也可以作为个人修养的原则,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培养,也要加强自身的体能训练。
- 虽然当今时代和平已成常态,但中国仍然重视“文武之道”,确保既能通过经济文化发展来维护国际地位,也能保持适度的军事力量以自卫。
- 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文武之道》的理念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既不轻易妥协也不盲目冲动,能够更加理智地解决问题。
- 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文”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武”则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市场中必须具备的竞争实力。
- 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中国一直秉持着“文武之道”的思想,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同时也不排除使用必要的军事行动来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
分词解释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武
wǔ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