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的拼音、解释、组词

屯田的简介:

tún/zhūn tián
1.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2.指屯田者所耕之田。 3.专司屯田的机构和官员。 4.指北宋词人柳永。因柳曾任屯田员外郎,故称。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军队在驻防的地区,开垦田地的制度。【例】古代的军队,因为补给不方便,所以推行屯田。

1. 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一面驻守,一面垦殖荒地,这种措施称为「屯田」。《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2. 职官名。汉代工部尚书中,有屯田郎中,主管户口垦田,是屯田官的开始。晋置屯田尚书;南北朝设屯田郎;隋初称屯田侍郎;唐置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属工部,掌屯田政令。至清末废。

《屯田》这一词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指的是一种农业制度或军事措施,主要指在边疆或者新开发的土地上驻扎军队,进行耕作以解决粮食供给、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形式。屯田制不仅有助于稳定军心,增强国防力量,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特别是边境地区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资源相对匮乏,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及加强边防,在这些区域实行屯田制度。
  2. 实施方式:通常由中央或地方政权组织军队前往选定区域,以军事力量确保安全后进行耕作。有时也会结合招募当地农民参与,或者吸引流民和难民定居,并给予土地、农具甚至一定生活物资的资助,鼓励他们加入农业劳动。
  3. 社会与经济影响:屯田不仅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生产效率提升,还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此外,它也是当时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有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

造句

  1. 唐朝时期,在西域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屯田政策,为后续丝绸之路畅通奠定了基础。
  2. 宋代政府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河北等沿边州县推行屯田,有效缓解了军粮供应问题。
  3. 明初洪武年间,朝廷派遣大量军队前往云南、贵州一带进行屯垦,不仅解决了当地人口稀少的问题,还促进了南疆地区的初步开发。
  4.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四川地区实施的“屯田令”,旨在提高蜀汉政权自给能力的同时,也为北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5. 清朝康熙年间,在东北地区大量实行屯田政策,吸引了众多移民前往定居,促进了满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这些例子展示了屯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应用情况。

分词解释

tún,zhūn

1 聚集,储存:~粮。~积。~聚。2 驻军防守:~兵。~垦。~田(驻军开垦田地)。3 村庄:皇姑~。~子(村庄)。

tián

1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2 和农业有关的:~家。~园。3 古同“畋”,打猎。4 古同“佃”,耕作。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