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议的拼音、解释、组词

庙议的简介:

miào yì
1.关于宗庙礼制的议论。 2.朝廷的谋议。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朝廷的谋议。也作「朝议」。

《庙议》,这是一个历史用语,主要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史书中。它特指在皇宫中或类似重要场所进行的重要政治商讨和决策过程。"庙"在这里并非指寺庙,而是借用了中国古代对于祖宗祭祀之所的称呼,象征着权威和庄重;“议”则是商量、讨论的意思。

详细解释

  • 起源与使用背景: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庙议”是皇帝与其大臣们围绕国事进行咨询、商讨并作出重要决策的地方。这种形式通常用于讨论国家大事,如制定政策、决定战争或和平等重大事项。
  • 特点:“庙议”的参与者主要是帝王与朝廷重臣,且往往在较为私密和严肃的环境中举行,以确保议题能够得到充分的探讨,防止外界干扰。
  • 影响与意义:通过“庙议”形成的决策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并且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句

  1. 在这次重大的国事面前,皇帝决定召开庙议,听取群臣意见后再做定夺。
  2. 历史记载中,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都是通过庙议而最终形成的决策结果。
  3. 为了商讨国家的长远发展大计,朝廷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庙议会议。
  4. 在庙议过程中,大臣们积极进言献策,为皇帝提供了宝贵的决策依据。
  5. 此次庙议的结果将对未来的治国方略产生深远影响。

分词解释

miào

1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宗~。太~。2 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岳~。寺~。3 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堂。

1 意见,言论:~论。提~。建~。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