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颤心惊的拼音、解释、组词
胆颤心惊的简介: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心惊胆战」。见「心惊胆战」条。
2. 此处所列为「心惊胆战」之典源,提供参考。 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引)维摩发笼离垢之缯,手柱(拄)弱梨之仗(杖),谓我言道:「弥勒:汝久居圣位,已出烦(樊)笼,三僧祇劫修行,百万生中精进。福惠具足,种性尊高,六度已圆,十身备历。所以世尊授仁者记,一生成佛。未委三生之中,何生得记,过去未来现在?若言过去,过去已灭;若言未来,未来未至;若言现在,现在不住。况生住异灭,念念迁移,云何弥勒得授记乎?又莫是无生得受记也?若是无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真如不属生灭,无去无来。又一切众生,皆有真如。若弥勒得授记者,一切众生,亦合得记。若过去得菩提,即是菩提无住相。若未来得菩提,未来之事有何凭,现在推穷又是无。」……弥勒告世尊:「世尊,维摩居士说尔许多来由,我于当日都无1>(祗)对。会中有二百天人,闻居士谈扬,尽怀欢喜之心,皆获无生法忍。唯增惭2>(赧),尚自忧惶,闻说便瞻(胆)战心惊,岂得交吾曹为使,伏乞世尊,特开惠镜,朗鉴3>卑情,会中菩萨极多,且望慈悲别请。」 〔注解〕 (1) :同「祗」,恭敬的。 (2) :同「赧」,害羞惭愧而脸红。 (3) 朗鉴:明镜。
3. 此处所列为「心惊胆战」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心惊胆战」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十分惊慌害怕,典源出自〈维摩诘经讲经文〉。其中有一段叙述维摩诘假称身患疾病,藉著众人来探视他时,得以教化众生。释迦世尊也派他的弟子前去探视,但是大家都因为维摩诘的辩才太了得,没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视。于是世尊要弥勒菩萨去探视维摩诘,弥勒菩萨回答世尊说:「世尊,我恐怕也不能胜任。因为我曾在兜率天宫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修习到得不退转法时,维摩居士的对我的一段反论,现场的人听了后,都同时证入无生法忍的境界。当时,我觉得十分惭愧,忧虑惶恐,对自己的不足感到惊慌害怕。我与他的境界实在是差太远了,所以恐怕没有办法代表大家去探视维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够改派别人去。」原文的「胆战心惊」就是用来形容十分惊慌害怕。后来「心惊胆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十分惊慌害怕。如《西游记.第一○回》:「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1. 形容十分害怕。《通俗常言疏证.心意.胆颤心惊》引《拜月亭记剧》:「胆颤心惊,如何可免。」也作「胆战心惊」。
《胆颤心惊》这个词组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恐惧、紧张或惊慌到连内心和身体都产生颤抖的程度,通常用在描述某种让人感到极度不安或害怕的情景之中。这个词语体现了人们面对危险或者不确定性的强烈心理反应。
详细解释
- 胆颤:指的是因为害怕而使内心的恐惧感无法抑制,导致产生轻微的颤抖。
- 心惊:指的是内心深处被激发出强烈的警惕、紧张甚至恐慌的情绪状态。
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人在面对巨大威胁或不确定性时所体验到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强烈反应。
造句
- 在漆黑一片的夜晚独自一人走在荒郊野外,他感到胆颤心惊。
- 当他在恐怖电影中看到恐怖的一幕时,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完全陷入了胆颤心惊的状态。
- 想到可能会遭遇抢劫,即使是在白天,她的心也一直跳个不停,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胆颤心惊的滋味。
- 他虽然不是胆小的人,但当看到那条巨大的蟒蛇时,还是不由自主地感到胆颤心惊。
-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村民们陷入了极度的胆颤心惊之中。
分词解释
dǎn
1 人或某些动物体内器官之一,在肝脏右叶的下部:~囊。苦~。~固醇。肝~相照(指对人忠诚,以真心相见)。2 不怕凶暴和危险的精神、勇气:~量。~气。壮~。~魄。~大妄为(wéi )。3 装在器物内部而中空的东西:球~。暖瓶~。chàn,zhàn
1 物体振动:~动。~抖。~音。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jīng
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4 出人意料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