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辰的拼音、解释、组词
十二辰的简介:
shí èr chén
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
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时辰,称为「十二辰」。
《十二辰》这个词并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在古代中国文化和历法中,“十二辰”特指一天中不同时段,通常用于表示时间或描述时辰。在古代中国的计时体系中,“十二辰”是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和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的方法划分的时间段。
“十二辰”分别是:子(23:00-1:00)、丑(1:00-3:00)、寅(3:00-5:00)、卯(5:00-7:00)、辰(7:00-9:00)、巳(9:00-11:00)、午(11:00-13:00)、未(13:00-15:00)、申(15:00-17:00)、酉(17:00-19:00)、戌(19:00-21:00)、亥(21:00-23:00)。每个时辰对应着一天中的特定时间段,并与五行相配。
下面是五个使用“十二辰”的造句例子,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 早上卯时(5点到7点)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适合锻炼身体。
- 为了不耽误午时(11点到13点)的午餐时间,他提前完成了工作。
- 子时(23点至凌晨1点)是阴气最为重的时候,很多人选择在这一时辰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
- 我们约定在寅时(早上3点到5点)见面,但因为突发事件无法赴约。
- 每个时辰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人们常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午休或小憩。
这些句子展示了一些与“十二辰”相关的日常生活情境和传统习俗。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