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臲的拼音、解释、组词
兀臲的简介:
wù niè
1.见"兀臬"。
1.见"兀臬"。
- AI解释
词语“兀臲”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实际上是一个古代文献中的术语或词汇。据史料记载,“兀臲”的含义与姿态、状态有关,多用来形容人或物的状态不稳或者倾斜的样子。“兀”字有高耸、直立之意,“臲”字则有歪斜、不稳的意象。
解释:
- 元代学者刘因在其著作《静修集》中曾用“兀臲”形容一种特殊的状态。从历史文献来看,这种用法多用于描述事物或人物的状态,并非指具体的物理状态,而是侧重于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 在现代语境下,如果要使用这个词,则需要借助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造句:
- 风吹草动间,山上的松树兀臲地摇曳着枝条。
- 桌子放置不稳,显得十分兀臲。
- 大风中,塔楼仿佛兀臲欲倾,让人心生敬畏。
- 她站得非常兀臲,像是随时会跌倒的样子。
- 他站在那里,身体兀臲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兀臲”是一个相对少见的词汇,在日常语言交流中较少使用。上述造句更多是为了形象化地展示这个词的应用场景和含义。
分词解释
兀
wù
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