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的拼音、解释、组词

毛公鼎的简介:

máo gōng dǐng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铭文四百七十九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臣下毛公厝的事情。是中国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西周宣王时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铭文计有四百九十七字,是现存青铜器中,文字记载最长的。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也是著名的金文书法艺术珍品。它属于西周晚期的文物(公元前10世纪),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一件重要礼器。毛公鼎高约83厘米、口径75.6厘米,重量超过46千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铭文内容丰富,书法优美,为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详细解释

  1. 形制与材质:毛公鼎是青铜器的一种,属于商周时期的礼器。它通常用来盛放食物或作为祭祀时使用。

  2. 铭文内容

  3. 铭文中记录了毛公接受宣王赐予的赏赐和命令,以及毛公对祖先的敬拜仪式。
  4. 文中详细描述了宣王如何嘉奖毛公,并要求他遵循先贤的教诲来治理国家。

  5. 书法艺术

  6. 毛公鼎的文字排列整齐有序,线条流畅,结构匀称,字体方正圆润。
  7. 其文字风格古朴大方,笔法自然,显示出极高的书写技艺和审美价值。

  8. 历史意义:毛公鼎不仅是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造句

  1.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毛公鼎》是历史爱好者的必观之物。
  2. 在博物馆中欣赏《毛公鼎》,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更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与文化。
  3. 这件珍贵的文物——《毛公鼎》,见证了西周时期的辉煌历史。
  4.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窗口。
  5.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国宝,《毛公鼎》等文物已经从北京迁移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分词解释

máo

1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2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3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4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5 不是纯净的:~利。~重。6 行动急躁:~躁。7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8 小:~病。~孩子。~~雨。9 货币贬值:钱~了。10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11 姓。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dǐng

1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2 锅:~罐。~锅。3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4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5 大:~族。~臣。~力支持。6 正当,正在:~盛(shèng )。